雅博网

父亲缺失对孩子的影响:一个需要几代人弥补的创伤

2025-09-17 作者:张远来  
来源:雅博网作者我也要投稿

 写在前面

 
  美国知名媒体人本尼·强森近日分享了一组令人震撼却发人深省的数据,尽管这些数字在政zh i立场上或许不够“正确”,却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实:
 
  每22个黑人男性中,就有1人一生中会犯下谋杀罪;
 
  黑人男性仅占美国总人口的6%,却涉及全国51%的凶杀案;
 
  黑人男性的犯罪率是全美平均水平的9倍。
 
  这些数字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社会病灶?一个关键数据或许能够解释这一群体与其他族群间存在的文化断层——父亲角色的普遍缺失。
 
  近70%的黑人新生儿在出生时父亲不在身边;
 
  64%的黑人儿童在单亲家庭中成长;
 
  全美950万18岁以下的黑人儿童中,约610万生活在没有父亲的家庭中。
 
  缺乏父亲陪伴的孩子更容易陷入贫困,上大学的机会减少一半,而入 y u的概率却增加一倍。在州立青少年拘留所中,70%的青少年来自单亲家庭。这种“从缺失父亲到走向犯罪,最终锒铛入 y u”的轨迹,已经成为某种社会管道。但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回溯历史,在1960年代“伟大社会”福利计划实施之前,全美仅有9%的儿童在没有父亲的环境中成长。然而该计划推行后,情况急转直下:
 
  到1970年,30%的黑人儿童缺乏父亲陪伴;
 
  到2021年,这一比例已飙升至60%以上。
 
  联邦福利政策与z /-府激励措施在系统层面上鼓励了单亲家庭的形成。父亲缺失正在摧毁美国社会。这一危机真实存在且持续恶化,我们不能再视而不见。
 
  无论这些数据是否令人不适,它们反映的是铁一般的事实。而真正令人痛心的,是无辜的孩子在街头被刺死的悲剧。
 
  无论本尼·强森的数据是否完全准确,他所指出的问题意识值得深思:
 
  第一,黑人群体确实面临着高犯罪率的困境;
 
  第二,犯罪率攀升与父亲在成长过程中的缺席密切相关;
 
  第三,父亲角色的缺失与社会高福利政策有关——不劳而获的机制滋生了不负责任的享乐主义与惰性。
 
  这些问题促使我们深入反思父亲在子女教养与社会稳定中扮演的角色。
 
  微信图片_20250915142254_166_213.jpg
  摘要
 
  “父亲缺失”(fatherabsence)不仅指生理父亲不与子女同住,也包括同住但极少参与教养的情况。大量研究表明,在控制其他变量后,父亲长期缺位与孩子的多项发展风险相关,尤其在学业成就、社会情绪适应与成年期心理健康等方面。然而其影响程度通常为中等或偏小,且存在明显的家庭间差异。更重要的是,积极而持续的父亲参与(无论是否同住)与一系列正向发展结果相关。在政策与宗教实践层面,减少结构性障碍、提升父亲参与度、以及提供“属灵父亲”等导师型支持,被证明是可行的干预路径。
 
  一、何谓“父亲缺失”?
 
  未婚生育已成为美国显著的社会问题。尽管未婚生育不完全等同于“父亲缺失”,但这类单亲母亲往往缺乏健全的家庭支持,孩子没有父亲参与成长已成为普遍现象。值得注意的是,统计上的“未婚母亲”并不必然意味着生父完全缺席——许多父母选择同居或共同抚养。
 
  2022年全美监测数据显示,0-17岁儿童中约70%与双亲同住(其中5%为未婚同居的双亲),22%仅与母亲同住,5%仅与父亲同住,4%不与父母同住。
 
  家庭结构在近几十年日趋多元,这一变化与经济、文化及人口迁移等因素深度交织。对于“父亲缺失”的定义和成因,需采取谨慎的区分态度,避免将复杂的社会现象简单归因于单一要素。但“父亲缺失”,或因为关系破裂,或因为生计困境,或因为人格分裂等等不一而足,但“父亲缺失”实在是不容忽视的家庭和社会问题。
 
  二、“父亲缺失”不等于“父亲不同住”
 
  父亲缺失并非总是意味着只有母亲的单亲家庭,而是父亲缺失了父亲对子女和家庭的职责,哪怕同住,也对孩子缺少支持、教养、陪伴和榜样的作用。
 
  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能一致地发现父亲缺失与子女发展结果之间存在负相关,也就是说,父亲的缺失往往会造成子女心志的不健全,性格的缺陷,高中毕业率地、社会情绪适应和成年心理健康等一系列的问题,包括前面我们引述本尼提到的高犯罪率。
 
  系统综述显示,直接、持续的父亲参与与儿童的社会行为能力和心理适应显著正相关。换言之,“父亲如何参与”的重要性不亚于“父亲是否同住”。父亲高质量的陪伴,积极正面的榜样,正确地教养,是培养身心灵健康的孩子的关键。
 
  微信图片_20250915142309_167_213.jpg
 
  三、机制解析:父亲缺位为何增加风险
 
  1.资源与压力模型:单亲家庭常面临经济与时间资源的双重挤压,父母压力增大,间接影响亲子互动质量与儿童早期的环境输入;
 
  2.教养冲突:父母间的高冲突与不一致的教养方式,比婚姻状态本身更能预测儿童的行为问题;
 
  3.社区与榜样效应:社区中“父亲在场”的比例较高,且处于低贫困、低歧视的环境,能显著改善男孩的长期社会经济结果;
 
  4.监禁与强制分离:美国的大规模监禁政策使数百万儿童因父亲服刑而经历创伤与家庭不稳定。
 
  5.家庭客观条件:导致父亲缺位的前置因素(如失业、健康问题、家庭冲突、司法介入等)本身就会对儿童造成伤害。
 
  四、异质性:男孩往往更脆弱
 
  多项教育与劳动市场长期研究指出,男性青少年对家庭结构变动更加敏感。在父亲缺位、教育资源匮乏的环境中,男孩出现学业落后与行为问题的概率显著更高。这也是缺失父亲的家庭,男孩犯罪率远远高于在健全家庭成长的男孩的原因之一。
 
  五、单亲家庭的希望与出路
 
  近现代的研究发现,犹太人和清教徒的个人和社会性成就远高于其他民族,深入的研究发现,这与犹太人和清教徒信奉的家庭观念息息相关。他们都相信父亲的角色定义为“以身作则”和“温和管教”(申6:4–7;弗6:4),同时将神自身启示为“孤儿的父”(诗68:5),并呼吁群体补足家庭的缺口(玛4:6)。这意味着:
 
  父亲应以可见、稳定、温和且设立界限的方式参与日常生活;
 
  父亲要担负起教养孩童信仰、习惯、文化、陪伴以及生活技能等多方面的责任。
 
  当生父缺席时,近亲、社区和教会可作为替代性支持系统,通过“属灵父亲”或导师提供安全依恋与角色榜样。
 
  父亲要起到家庭领袖的责任,榜样的力量,提供家庭安全感和有尊严的生活。
 
  他们的家庭有家庭文化传承和仪式感的民族和信仰文化。
 
  凡此种种,奠定了清教徒和犹太人家庭传承和亲子教育的传统,也奠定了孩子一生健康发展的信仰、文化、习惯的基石。
 
  六、从“父亲不可或缺”到“功能可被替代”
 
  面对生存困境,笔者承认,有些父亲缺失是环境使然的结果。比如,许多挣扎在生存边缘的家庭,父亲外出打工,养活整个家庭。他们面临着缺失父亲陪伴的现实基础。比如留守儿童现象。然而,即使面对这样的处境,我们依旧可以保证父亲不同住,但可以父爱有参与,以及父亲功能性弥补的可能性。比如:
 
  通过现代交通设备保持与孩子的亲密地,有质量地沟通有些父母自己沉迷于社交媒体,手机游戏等等,导致沟通缺失。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有质量、有规律地跟孩子沟通。笔者在孩子高中阶段的时候,因为学习原因,也至少有几年的时间不怎么能见面。但我们保持着每天一次的有质量地电话沟通。分享彼此生活中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彼此对彼此生活的临在感。
 
  导师制度教会、家族和社区在父亲去世,或者因为客观原因不能陪伴,甚至不能电话沟通的背景下,基于导师式的给孩子的陪伴和教养。虽然,他们难以代替父亲的角色,但可以起到父亲的一定的职责。对孩子的成长也有一定地裨益。
 
  父亲课程推动父亲门训与同伴支持小组,建立导师制度,开发针对男孩的指导项目;指导我们如何做父亲。
 
  家庭层面:推动“物理同在”转化为“情感同在”;鼓励实在是不能一家人在一起的分居父母制定合作抚养计划;
 
  政策层面:减少导致父亲被迫缺席的结构性障碍;提升父亲在育儿中的可参与度;审慎评估z /-府主导的婚姻推广项目效果。
 
微信图片_20250915142354_169_213.jpg
 
  结论
 
  父亲缺失是一个严重的社会性和家庭性的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其消极影响,其结果需要几代人来承担。但我们可以通过某些活动减缓这种父亲缺失的危害:
 
  父亲能与孩子同在的时候,需要有质量地陪伴,教养,支持,给孩子,特别是给他们的母亲提供有尊严的,有安全感地同在和支持。
 
  在客观条件不允许的背景下,父亲可以通过现代交通设备,比如手机,跟孩子保持有质量地沟通,分享彼此的生活,给予支持和教养。
 
  社区、教会、亲友、社会需要支持父亲客观性缺失的孩子,提供父亲同在般的生活支持和教育支持。
 
  总之,父亲缺失并非不可逆转的命运,它是一个重要且可干预的风险因素。最优解并非抽象地强调“父权”,而是通过提升父亲参与质量、发展群体性的补位机制,使孩子能够在真实世界中获得稳定的爱、清晰的界限、可效仿的榜样与可持续的支持。这需要家庭、信仰团体与公共政策的共同协作和长期投入。
 

【作者简介】 张远来:雅博网作者,现居广州。本人为专职牧师,自由撰稿人,主要著作有《借古鉴今》、《危机与契机》、《中国教会体制的反思》、《灵恩运动反思》、《我信故我思》、《广州教会发展现状》等。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