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在台上宣讲如同磨剑!

2025-09-10 作者:静默溪水旁  
来源:作者原创我也要投稿

  微信图片_20250908131141_140_213.jpg

       每当周六的深夜,书房的灯还亮着,桌上摊开的那本书、笔记和几易其稿的讲章,像是我一周心路的地图。窗外万籁俱寂,而我的内心却常常波澜起伏。因为再过几个小时,我就要站上那个熟悉又敬畏的讲台,面对一群渴慕的心灵,去宣讲关乎永恒的话语。

 
  它不是一份可以按部就班完成的工作,更不是一场可以熟能生巧的表演。它是一场争战,是一次xin心的仰望,是一趟将良人那测不透的丰盛,用我这贫乏的言语,传递到人心深处的艰难旅程。工作的年日越久,也渐渐摸索出一些属于自己的、在讲台上下“磨剑”的心得。宣讲,不是空中楼阁,根基必须深深地扎在那本书中,这片丰腴的土壤里。
 
  我常常提醒自己,一个台上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不知疲倦的那本书的读者。这听起来像是老生常谈,但其中的深意,却需要用一生去体会。我所说的“了解”,远不止是熟读熟记那么简单。当然,将良人的话语藏在心里,是抵御试探、随事引导的根基。但更进一步,我们需要像一个勘探者,去了解每一卷书的“地形地貌”。这卷书是在怎样的历史洪流中写成的?作者面对着怎样的困境、怎样的会众?
 
  若不了解背景,我们读出的,可能只是冰冷的字句,而非有血有肉的心声。更重要的,是要清晰地把握那条贯穿整本书的脉络。若不明白这条主线,我们的宣讲就容易变成零散的道德说教,或是割裂的“心灵鸡汤”。我们会迷失在献ji的条例、先zhi的斥责、诗人的哀歌中,却看不见这一切都如众星拱月般,指向那唯一的良人。如果说通读是为我们的侍奉打下宽广的地基,那么每日的精读、默想,则是在这地基上,一砖一瓦地建造。
 
  我发现,读之前的预备,甚至比读本身更为关键。我的心,必须是一片安静清洁的土地。世界的嘈杂、事工的烦扰、个人的软弱,都需要暂时放下,为良人的话语留出最尊贵、最不受打扰的空间。在这样的安静中,不能追求速度和数量,而是慢慢地读,反复地咀嚼。一段话,一个词语,都可能是一个入口,引领我进入更深的世界。我会一边读,一边思考,并且随时动笔记下那些如吉光片羽般闪现的感悟。
 
  这个“写”的过程,对我而言至关重要。它强迫我将模糊的感觉,转化为清晰的逻辑。起初,可能只是三百字的随感,记录下最直接的触动。渐渐地,随着思考的深入,与更多的参照印证,它会自然地生长,变成五百字、八百字的短文。这个过程,就像是从一粒种子开始,看着它发芽、长叶、渐渐显露出一棵树的雏形。在这个“生长”的过程中,讲章的中心思想与大纲也开始浮现。
 
  我会反复操练如何用最精炼的一句话,概括出这篇信息的核心。这个核心,就是我要宣讲的目的,我希望会众听完这堂之后,生命中哪个部分被光照?哪个软弱被坚固?哪个重担得释放?
 
  讲的内容写出来了,但这仅仅是完成了一半的工作。从书桌到讲台,从文字到声音,还有一段至关重要的路要走。我深知,讲绝不能是照本宣科。一篇逻辑再完美、文笔再优美的内容,如果只是被平铺直叙地“念”出来,那它依然是死的。
 
  我想起六小龄童饰演的孙悟空,为何如此深入人心,后人难以超越?因为他不仅仅是在“演”,他是在“成为”。他揣摩猴子的一举一动,将那份灵动与不羁融入了自己的骨血。
 
  讲,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如此。我们手中的“剧本”是完美无瑕的,但如何将这剧本活化,声情并茂地传递出去,却是对宣讲之人生命的考验。这需要自然的过渡。在反复的预备中,内容不再是外在的知识,而是内化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我不是在讲述一个别人的故事,我是在讲述“我们”的故事,是我们与良人的故事。
 
  字句中的喜乐,是我亲尝过的喜乐;字句中的挣扎,是我经历过的挣扎;字句中的盼望,是我此刻正持守的盼望。当信息与传讲者合而为一,那种从生命深处流淌出来的真诚,是任何演讲技巧都无法替代的。那时的肢体语言、语调的抑扬顿挫,便不再是刻意的设计,而是内心火热情感的自然流露。
 
  当然,心里有,却讲不出来,同样是无用的。这需要操练。在空无一人的房间里,需要试讲,不是为了背诵,而是为了让语言更流畅,让逻辑的转换更自然,让情感的表达更贴切。这是一个将内在感动“翻译”成可被听见的语言的过程。我们所作的工作是一条长路,不是短跑。在这条路上,最可怕的敌人,或许就是“满足”与“停滞”。
 
  这就好像开车,路途中需要不断地微调方向盘,以确保自己始终行驶在正确的车道上。我们读了一些书籍,掌握了一些技巧,很容易就引以为圭臬,形成自己的一套“舒适区”。我时常警醒自己,切不可成为一个满嘴shen学术语、之乎者也的“经学家”。良人的讲,是何等平易近人。用撒种、用麦子和稗子、用迷羊和浪子,这些乡间妇孺都能听懂的比喻,宣讲着最深奥的真li。因为宣讲的本质,不是展示学问,而是向人的心灵说话。语言只是载体,那份承载着能力的内容,才是核心。
 
  随着侍feng年日的增加,我越来越能意识到自己的瓶颈在哪里。或许是知识结构的老化,或许是宣讲模式的固化,或许是灵里敏锐度的退化。这就如同练武功,从第一层到第九层,每一层的突破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甚至要经历“推倒重来”的痛苦。
 
  但我们不能安于现状,不能“摆烂躺平”。因为良人的命令是清清楚楚的:“你wei养我的羊。”良人还特别嘱咐矶法,“喂养我的小羊”。这意味着我们的工作需要有层次,有深度,能供应不同生命阶段的需要。我们自己若不成长,如何能喂养他人?
 
  良人自己的智慧和身量,并shen和人喜爱他的心,都一齐增长。谈论了这么多方法、步骤、操练,但这一切的操练,并非一个线性的、有先后顺序的流程图。它们更像是一个生态系统,读jing、默想、写作、宣讲、反馈、成长,这些元素在我的生活中不断地经历,不断地融合,彼此交织,互为因果,最终才可能越来越熟练,越来越贴近良人的心意。而支撑这整个生态系统的,是那个最基本,也最容易被忽略的根基:祈qiu。
 
  离开内室的倾诉,我所做的一切都将失去意义。我的知识,会成为鸣的锣、响的钹;我的口才,会沦为取悦人的空谈;我的热情,会耗尽在无休止的服事中。内室的倾诉,如同连接田地与水源的管道。没有水,再肥沃的土地也无法使庄稼生长,更遑论结出丰硕的果实。
 
  在内室中,我将自己这不配的器皿完全交托。所以,每一个清晨,在我走上讲台之前,最后的预备,永远是双膝跪地的求。那一刻,所有的技巧、所有的焦虑都归于平静。我只是一个信使,预备去传递一封充满爱与盼望的家书。而这份荣幸,便是我坚持走下去的全部理由。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