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遇见主 认识已

2025-08-17 作者:耶米玛  
来源:雅博网作者我也要投稿

 以赛亚.jpg

  经文:赛6:1-8;提前1:15       

  有人说:“人生最重要的事是认识神,最难的事是认识自已。”神也藉着先知向我们呼吁“我们务要认识耶和华,竭力追求认识他。他出现确如晨光;他必临到我们像甘雨,像滋润田地的春雨(何西阿书6:3)。”一个真正遇见神的人,必定会认识自已的败坏,从此树立正确的“三观”,活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我们从三个方面来看《遇见主 认识已》。

  一、以赛亚遇见神认识自已是个嘴唇不洁的人

  1.以赛亚看见神荣耀的异象:(以赛亚书6:1-4)当乌西雅王崩的那年,我见主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他的衣裳垂下,遮满圣殿。其上有撒拉弗侍立,各有六个翅膀:用两个翅膀遮脸,两个翅膀遮脚,两个翅膀飞翔;彼此呼喊说:“圣哉!圣哉!圣哉!万军之耶和华;他的荣光充满全地!”因呼喊者的声音,门槛的根基震动,殿充满了烟云。

  “当乌西雅王崩的那年”大约是主前740年。乌西雅王统治了半个世纪,“他寻求耶和华,神就使他亨通”(代下26:5),“甚是强盛”(代下26:15),但晚年却因“心高气傲”(代下26:16),在大麻风的刑罚中去世(代下26:21-23)。乌西雅是个难得的好王,他的驾崩,给犹大人的心笼罩上一层阴影,他们不知何去何从。然而,就在这时候,神却使以赛亚在圣殿看见了神荣耀的异象。神要让以赛亚知道,乌西雅会死,但神却是永远长存的活神,正如(玛拉基书3:6)所说“因我-耶和华是不改变的,所以你们雅各之子没有灭亡。”主虽然坐在高调的宝座上,但“他的衣裳垂下,遮满圣殿。”神从来没有离开祂的圣殿和百姓。“撒拉弗”在这里是指一类天使。他们以翅膀遮脸,可能表示敬畏(出19:21);以翅膀遮脚,可能表示圣洁;以翅膀飞翔,可能表示行动迅速。希伯来语用重复来表示最高的境界,“圣哉!圣哉!圣哉”是三次重复(耶22:29;结21:27),既表明神是三位一体的神,也强调神的完全圣洁是人的语言无法表达的。天使称神是“万军之耶和华”,“万军”原文指数量众多的军队,包括天使、星辰和人;“万军之耶和华”这个称呼,表明神是创造、支配“万军”的神。神的荣光充满全地。神的完全圣洁,意味着祂的本性独特,是受造之物不可接近、不可逾越的,所以圣殿的“门槛的根基震动,殿充满了烟云”。“门槛的根基震动”,就像神降临西奈山(出19:18),象征神的威严不变。“殿充满了烟云”,就像所罗门献殿时的情景(王上8:10),象征神的同在不变。

  2.以赛亚承认已罪:(以赛亚书6:5)那时我说:“祸哉!我灭亡了!因为我是嘴唇不洁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洁的民中,又因我眼见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

  以赛亚看见荣耀神的异象,立即看见自已的污秽不配,他可能想起神对摩西所说的话:“你不能看见我的面,因为人见我的面不能存活(出埃及记33:20)。”因此高呼“祸哉!”经上共出现了19个“祸哉!”其中《以赛亚书》就出现了16个,其它 3个在《结》。在5章,先知连用6个祸哉指责百姓的罪(5:8,11,18,20,21,22),现在先知因眼见神的荣耀,听见天使的呼喊,自已呼喊“祸哉!”因为在神的圣洁中看见自己的不洁和不配(利19:2),发现自己是当“灭亡”的(5节;士6:22;13:22),因此战兢畏惧(启1:17)。天使的呼喊,不但使以赛亚承认自己是“嘴唇不洁的人”,而且承认自己“住在嘴唇不洁的民中”(5节;3:8),与自己用“祸哉”(5:8-22)所谴责的百姓一样“祸哉”。

  3.以赛亚罪得赦免:(以赛亚书6:6-7)有一撒拉弗飞到我跟前,手里拿着红炭,是用火剪从坛上取下来的,将炭沾我的口,说:“看哪,这炭沾了你的嘴,你的罪孽便除掉,你的罪恶就赦免了。”

  (约翰一书1:9)我们若认自己的罪, 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

  当以赛亚承认自已罪的时候,他的罪就得了赦免。“坛”原文指祭坛(出27:1)。“这炭沾了你的嘴”,象征先知“嘴唇不洁”(5节)的嘴将被神洁净和使用。“赦免”原文又被译为“洁净”(出29:37)、“赎罪”(利1:4)、“遮盖”(创6:14“抹上”原文),意思是付出了代价、遮盖了罪。

  以赛亚蒙召的整个过程,都是神采取主动:神自我启示(1-3节),引导他知罪认罪(3-5节),赐下赎罪的恩典(6-7节)。神主动显明自己的圣洁和荣耀,并非为了定罪,而是引导人归向祂。因此,虽然“殿充满了烟云”,所有的一切都令人无法仰视,神却让先知清楚地看见了“红炭”、“火剪”和“坛”。火代表神的圣洁和审判(创3:24;民11:1-3;申4:12、33、36),祭坛上祭牲的代死满足了神圣洁的要求(利17:11),所以祭坛上的“红炭”也带着除罪、赎罪和洁净的果效,不但除去了人所承认的“嘴唇不洁”,也赎去了神在我们里面所看见的“罪孽”(7节;1:4;5:18)和外面的“罪恶”(7节;3:9;5:18)。以赛亚罪得赦免的经验(6-7节),使他依稀看见了百姓黑暗光景(5:30)的解决之道,那就是神的仆人“要担当他们的罪孽”(53:11)。

  4.请差遣我:(以赛亚书6:8)我又听见主的声音说:“我可以差遣谁呢?谁肯为我们去呢?”我说:“我在这里,请差遣我!”

  当以赛亚被神洁净后,他清楚地听见主呼喊的声音:“我可以差遣谁呢?谁肯为我们去呢?”神虽然有权柄直接差遣人去为他做某事,但神希望人自已回应,因此让先知听见神的呼喊。以赛亚听见了,立即做出回应“我在这里,请差遣我!”先知按着相反的顺序回应了神的呼召,迅速而完全:“我在这里”是回应“谁肯为我们去呢”,表示顺服;“请差遣我”是回应“我可以差遣谁呢”,表示甘心。这回应的方式是神所喜悦的,因此神就指示以赛亚要去告诉百姓说什么话(以赛亚书6:9-13),这信息在新约中被主耶稣和保罗引用过。也正因为以赛亚积极响应神的呼召,因此神将弥赛亚降生(7:14)、受难(53章)、得荣的信息赐给他,使他成为预言弥赛亚最多的一个先知。

  亲爱的家人,今天你是否听见主的呼喊声,你是否积极回应神的呼喊“请差遣我”?

  二、西门看见异象认识主也认识到了自已是个罪人

  1.众人要听神的道:(路加福音5:1)耶稣站在革尼撒勒湖边,众人拥挤他,要听神的道。

  “革尼撒勒湖”就是“加利利海,”位于以色列境内的东北部的约旦河上游,是当地的最大淡水湖,位于海平面以下213米的裂谷中,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淡水湖,水美鱼肥,捕鱼业非常发达。在湖的周围有好几座滨海城市:迦百农、伯赛大、革尼撒勒等,西门他们就出生在加利利海滨城市迦百农,祖祖辈辈以打鱼为生。这天,耶稣站在湖边,众人看见耶稣,就围住他、拥挤他,要听他讲神的道。可见,这里的人是何等的渴慕神的道,因为神的话就是灵,就是生命(约6:63),只有神的话能够满足他们心灵的干渴。

  2.耶稣在船上教训人:(路加福音5:2-3)他见有两只船湾在湖边;打鱼的人却离开船洗网去了。有一只船是西门的,耶稣就上去,请他把船撑开,稍微离岸,就坐下,从船上教训众人。

  耶稣看见两只船停泊在湖边,打鱼的人结束了一夜打涝的工作,已经离开船洗网去了,准备收工。有一只船是渔夫西门的,耶稣就上了他的船,请他把船撑开,稍微离岸,就坐下,从船上教训众人。加利利海的渔船一般无篷,长七至十米,“从船上教训众人”,可以避开人群的拥挤,也可以让更多的人听见。教训人是耶稣在世上的一项主要工作:(马太福音9:35)耶稣走遍各城各乡,在会堂里教训人,宣讲天国的福音,又医治各样的病症。

  3.耶稣教导西门打鱼:(路加福音5:4)讲完了,对西门说:“把船开到水深之处,下网打鱼。”

  耶稣讲完了道,就吩咐西门“把船开到水深之处,下网打鱼。”主耶稣不只是传讲天国的福音,而且也没有忘记西门·彼得的本职工作;祂不但用话语教导人,也把人带到“水深之处”,让人经历祂,让我们在自以为最有把握的专业领域,脱离自己的学问、经验和眼见,从里面真正认识祂是主。

  4.一网打了两船鱼的异象:(路加福音5:5-7)西门说:“夫子,我们整夜劳力,并没有打着什么。但依从你的话,我就下网。”他们下了网,就圈住许多鱼,网险些裂开,便招呼那只船上的同伴来帮助。他们就来,把鱼装满了两只船,甚至船要沉下去。

  面对耶稣的吩咐,劳碌了一夜的西门有点难为情,论时间,上午不是打鱼的好时候;论技术,他们是撒网打鱼行家里手。加利利湖打鱼的最好时机是晚上,而熟悉这片水域的打鱼专家彼得“整夜劳力”,却在最适合捕鱼的时候一无所获,有什么理由听从一个木匠的外行建议呢?因此就有了西门的下面对话。“夫子”意思是“师傅、有权柄的人”,原文只在《路加福音》中出现7次(5:5;8:24×2、45;9:33、49;17:13),专门用来称呼主耶稣。而本书中的另一个“夫子 ”(3:12),意思是“教师”(2:46),也就是犹太人所说的“拉比”(太23:8)。虽然如此,但彼得仍然愿意“依从”耶稣的话下网,表明他已经感觉到主耶稣话语里的权柄。顺服就是可能并不一定同意,但却愿意放下自己、听从权柄。虽然这还不是最美的顺服,但却能挪去遮挡心眼的帕子,让我们看见基督的荣耀。

  顺服就必蒙福,顺服的结果大大出乎了渔夫们的意料,当他们下网,就“圈住许多鱼,网险些裂开”,西门兄弟他们自已都拉不上来的,还需要邻船的同伴雅各、约翰兄弟来帮助,他们四个渔夫合力把渔网拉了一上来,“把鱼装满了两只船,甚至船要沉下去”。他们从来没有打过如此多的鱼,这是西门打鱼史上的一个奇迹。他们经历这一神迹心里大吃一惊。

  5.西门识主认已:(路加福音5:8-9)西门·彼得看见,就俯伏在耶稣膝前,说:“主啊,离开我,我是个罪人!”他和一切同在的人都惊讶这一网所打的鱼。他的伙伴西庇太的儿子雅各、约翰,也是这样。

  西门·彼得看见这一异象,立即认出了站在他面前的这位木匠不是普通的“夫子”,而是他的主,就不由自主地俯伏在耶稣膝前。“西门”的意思是“听见”。“彼得”是主耶稣给他起的希腊文名字(6:14),意思是“石头”,亚兰文就是“矶法”(约1:42)。凡是真正接受基督为“主”的人,自然就会承认自己是个败坏的“罪人”,所以彼得立即战兢“俯伏在耶稣膝前”,就像以赛亚在神的荣耀面前看见自己是“嘴唇不洁的人”(赛6:5),知道自己不配靠近神。西门在承认接受耶稣作主的同时,也看到了自已的污秽与不配,因此祈求主“主啊,离开我,我是个罪人!”与西门同在的有他的兄弟安得烈,还有他的伙伴雅各、约翰等人,“都惊讶这一网所打的鱼”原文是“都惊讶所打的鱼”。因为这是他们打鱼史上第一次遇见的。

  6.耶稣的安慰与应许:(路加福音5:10)耶稣对西门说:“不要怕!从今以后,你要得人了。”

  耶稣安慰西门“不要怕,”耶稣也经常用这话来安慰门徒(太14:27;可5:36;徒18:9)。旧约神也经常用这句话来安慰鼓励自己的仆人(民21:34;书10:8;结3:9)。主耶稣接着赐给西门一个宝贵的应许“从今以后,你要得人了。”当西门认识到耶稣是主,自已是个罪人的时候,正是他罪得赦免,被神使用的时候。

  7.撇下所有跟从耶稣:(路加福音5:11)他们把两只船拢了岸,就撇下所有的,跟从了耶稣。

  这四个渔夫先把船拢了岸,安排了世务之后,就“撇下所有的,跟从了耶稣”,因为他们已经真实地经历了主、认识了主。他们在职业生涯中所见过最大的成功,与那成功恩典的源头相比,已经无关紧要了;所以他们撇下了属地的所有,为要得着属天的丰富。“跟从了耶稣”指做耶稣的门徒。当时的犹太拉比不只是传授道理,而且要和门徒生活在一起,用自己日常的行事为人进行言传身教。

  这四个被宗教领袖们视为无知小民(徒4:13)的普通渔夫就成为跟随耶稣的第一批门徒,从宗教知识上来说,他们远不如那些文士、法利赛人、教法师等,但神让他们经历神迹后,他们就从神迹中认识到行神迹的耶稣就是那位基督。(罗9:16)据此看来,这不在乎那定意的,也不在乎那奔跑的,只在乎发怜悯的 神。

  三、保罗蒙主光照认识基督也认识到自已是个罪魁

  1.扫罗的七大优势:(腓立比书3:5-6)我第八天受割礼;我是以色列族、便雅悯支派的人,是希伯来人所生的希伯来人。就律法说,我是法利赛人;就热心说,我是逼 -/迫教会的;就律法上的义说,我是无可指摘的。

  在先天的背景上,保罗具备四个身分优势:一是他“第八天受割礼”。犹太男孩在出生后第八天就受割礼(利12:3)。二是他是“以色列族”,生来就是被神拣选的选民,拥有纯正的亚伯拉罕血统与后裔家谱。三是他属于“便雅悯支派”,比北方的十个支派对神更忠心。四是他是“希伯来人所生的希伯来人”,并没有希腊化。“希伯来人”本来是以色列人的别称(创14:13;39:14;出2:6),但新约时代讲亚兰语的犹太人自称“希伯来人”,是为了与希腊化的犹太人有所分别(徒6:1)。虽然保罗出生于希腊文化名城大数(徒21:39)、又是罗马公民(徒16:37),但却长在耶路撒冷(徒22:3),母语是亚兰语。

  在后天的努力上,保罗拥有三项个人成就: 一是他是一个遵守、捍卫律法的“法利赛人”。“法利赛人”是犹太教中最严谨的一个派系(徒26:5),他们是解释律法的权威,掌控会堂,得到大多数犹太人的拥护。他们生活简朴,严格遵守摩西五经和口传律法,相信灵魂不朽和复活,文士、拉比大多是法利赛人。二是他是一个“热心”的法利赛精英,师出名门(徒22:3),比许多同龄人更有长进、为祖宗的遗传更加热心(加1:14),到处“逼 -/迫教会”、捉拿信徒(徒9:1-2;26:9-11)。三是他是一个令人满意的律法主义者,按照法利赛人的标准严格遵守律法。如果那就算“律法上的义”的话,他是“无可指摘”的。

  2.扫罗逼 -/迫教会:(使徒行传9:1-2)扫罗仍然向主的门徒口吐威吓凶杀的话,去见大祭司,求文书给大马士革的各会堂,若是找着信奉这道的人,无论男女,都准他捆绑带到耶路撒冷。

  执事司提反殉道后,耶路撒冷教会大遭逼 -/迫,门徒都分散到各处去传扬福音,建立教会。因此扫罗不以逼 -/迫耶路撒冷的门徒为满足,连那些逃到外邦的门徒他也不肯放过。这不,扫罗主动“去见大祭司,求文书给大马士革的各会堂,若是找着信奉这道的人,无论男女,都准他捆绑带到耶路撒冷。”他要把基督徒赶尽杀绝。

  3.扫罗转变归主:(使徒行传9:3-9)扫罗行路,将到大马士革,忽然从天上发光,四面照着他;他就仆倒在地,听见有声音对他说:“扫罗!扫罗!你为什么逼 -/迫我?”他说:“主啊!你是谁?”主说:“我就是你所逼 -/迫的耶稣。起来!进城去,你所当做的事,必有人告诉你。”同行的人站在那里,说不出话来,听见声音,却看不见人。扫罗从地上起来,睁开眼睛,竟不能看见什么。有人拉他的手,领他进了大马士革;三日不能看见,也不吃也不喝。

  就在扫罗行路将到大马士革的时候,忽然从天上发光,四面照着他;他就仆倒在地,听见从天上有声音责备他说“扫罗!扫罗!你为什么逼 -/迫我?”扫罗不知道与他说话的是谁,就问到“主啊,你是谁?”扫罗之所以逼 -/迫基督徒,就是因为他不认识基督,不晓得他的大能。当基督告诉他自已就是他所逼 -/迫的耶稣时,扫罗不由得大吃一惊。接着基督指示扫罗当做的事,当走的路。同行的人说不出话来,听见声音,却看不见人。扫罗从地上起来时,眼睛竟然不能看见什么,需要有人拉着他的手,领他进了大马士革;扫罗在三日不能看见的时间,“也不吃也不喝,”禁食祷告,在神面前省察得罪神得罪人的罪行,从此脱胎换骨成为一个新造的人保罗。

  4.保罗“三观”的转变:(腓立比书3:7-11)只是我先前以为与我有益的,我现在因基督都当作有损的。不但如此,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我为他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并且得以在他里面,不是有自己因律法而得的义,乃是有信基督的义,就是因信 神而来的义,使我认识基督,晓得他复活的大能,并且晓得和他一同受苦,效法他的死,或者我也得以从死里复活。

  7-11节是保罗信主之后生命的四个翻转。他的整个生命都是围绕基督、为了认识基督,称义(9节)、成圣(10节)、得荣耀(11节),都是在基督里面。

  一是价值观的翻转:“只是我先前以为与我有益的,我现在因基督都当作有损的”;

  二是世界观的翻转:“不但如此,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8a)。

  三是行为的翻转:“我为祂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并且得以在祂里面,不是有自己因律法而得的义,乃是有信基督的义,就是因信神而来的义”(8b-9节)

  四是人生观的翻转:“从神而来的义”,使人与神恢复了正确的关系,从而可以“使我认识基督,晓得祂复活的大能,并且晓得和祂一同受苦,效法祂的死,或者我也得以从死里复活”(10-11节)。

  5.保罗认识到自已是罪人中的罪魁:(提摩太前书1:13-16)我从前是亵渎 神的,逼 -/迫人的,侮慢人的;然而我还蒙了怜悯,因我是不信不明白的时候而做的。并且我主的恩是格外丰盛,使我在基督耶稣里有信心和爱心。“基督耶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这话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在罪人中我是个罪魁。然而,我蒙了怜悯,是因耶稣基督要在我这罪魁身上显明他一切的忍耐,给后来信他得永生的人作榜样。

  保罗“从前是亵渎神的,逼 -/迫人的,侮慢人的”,在信主之前竭力逼 -/迫教会(徒9:1-2),但却在“不信不明白的时候”就“蒙了怜悯”,证明救恩完全是神主动的白白恩典,没有任何人的功德。神的恩典不只是“力量”、“怜悯”,“并且我主的恩是格外丰盛,使我在基督耶稣里有信心和爱心”。我们之所以“有信心和爱心”,完全是因为神“在基督耶稣里”赐给我们“信心和爱心”,让我们能回应恩典。“基督耶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可能引自当时已经流传的福音书(路19:10)。“十分可佩服的”是当时希腊文的惯用语。耶稣降世,是要将罪人从属灵破产的困境中拯救出来,这才是真正的福音。而保罗承认“在罪人中我是个罪魁”,“是”原文是现在时,表明保罗不是承认自己在信主前“是个罪魁”,而是承认自己现在仍然“是个罪魁”。

  保罗知道自己之所以“蒙了怜悯”,目的“是因耶稣基督要在我这罪魁身上显明祂一切的忍耐,给后来信祂得永生的人作榜样”。连保罗这样最极端的“罪魁”,基督都能把他变成最忠心的“使徒”(1节),祂也一定有足够的“忍耐”来拯救任何人。如此就能给别人作榜样,让每个蒙召的人认识真正的福音,也让每个软弱的信徒认识“我们的盼望基督耶稣”(1节)。

  结语:无论是先知以赛亚,还是使徒西门·彼得,外邦人的使徒保罗 ,因着他们认识了这位神,才认识到自已是罪人,是罪魁,从而得到神的洁净与使用。让我们今天追求认识神,因为越认识神的人,越能看到自已的污秽不配,才能真正自卑在神的面前,谦卑在人的面前。

【作者简介】 耶米玛,雅博网编辑,河北邯郸人,1999年8月20日受洗归主,2000年开始侍奉到今。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