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亚伯拉罕:面对生死,我作出了毫无选择的选择

2025-10-04 作者:陈廷忠  
来源:作者原创我也要投稿

 

213728981.jpg
 
        经文: 创世记 22:1-14
 
 
        今日在不同的地方都可以聆听神的话语,主要的原因是神的话语不单单停留在一个地点,我从澳洲过来,澳洲那边有直播的时间,我知道在我们中间有来自不同地方的人都在学习、聆听。
 
        为何而生?为何而死?
 
        今天在讲道会裡,要来看圣经中九个人物,这九个人物都是在面对生与死中间作挣扎裡面,给我们有很多的提示, 所以不是说今天来到这裡,你就懂得甚麽叫生与死,要在听完九堂课之后,你才知道你为何而生、为何死。希望今天只是一个开始。我用的题目很简单,就是:锲而不捨的生与死。主要的原因是:在我们生命中,要问这个问题:我为何要留在这个世界上﹖我在这世上面对死亡之时,我如何对神说我的生命是有价值的﹖很多时候我们看生命,往往以政zh i、社会、经济等角度来思考,今天我们单单集中来看信仰,包含刚才提到的几方面。
 
        请看罗马书八:38-39
 
        “因爲我深信无论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权的、是有能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都不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裡的。”
 
        这就是我们的结论。现在要一个一个的来铺陈经文所说的「无论是生、无论是死」是怎样的一件事情。我们说生命有意义,那麽要问甚麽叫生命的意义呢﹖生存在世要安身立命要有的目的,那麽怎样可以安身﹖怎样可以立命的呢﹖接着要问的问题是:我们将来又如何呢﹖基督教清楚的讲述我们有永恆的价值,所以今天要问的是:无论是生、是死,我们如何看自己的生命呢﹖最好的方法就是透过圣经人物所面对的挣扎,来一起分享。
 
        这裡面有九个人物,当然圣经不只有九个人物,但可以从九个人物的不同角度来理解生和死,今天打开经文来看的是亚伯拉罕的事迹,他的故事大家都很理解,但是我们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今天的题目很简单,是关于亚伯拉罕所说的:我作出了毫无选择的选择,其实亚伯拉罕是作了选择,问题是在其中有比较吊诡的是:他在毫无选择的情况下作了选择。在今天所读的经文中,已清楚的解释了亚伯拉罕心中信心的挣扎,我们来听听这段经文有怎样的启示,让我们可以理解生命。
 
        在整个圣经研究的几千年历史当中,亚伯拉罕献以撒的记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焦点。这段经文裡出现一个字,希伯来文是“Aqedah”,英文的意思是The Binding of Isaac, 捆住以撒 (עֲקֵידַת יִצְחַק ʿAqēḏaṯ Yīṣḥaq),,捆住 "The Binding" (הָעֲקֵידָה hāʿAqēḏā)的意思。很奇怪,这经文从开始的时候是亚伯拉罕献以撒,原来重点是这个词:这时候,以撒是被捆住了。这个用词在犹太的历史中有很长的时间,在研讨为甚麽这时间以撒被捆住了,说明一个很重要的原理,亚伯拉罕在这段时间,是完全没有跟神有任何对话的。
 
        亚伯拉罕的沉默:没有对话的对话
 
        圣经这裡只提到「亚伯拉罕、亚伯拉罕」,他就回答:我在这裡,等候。然后神就吩咐他这样献上。亚伯拉罕没有跟神有任何的对话。为什麽他能够这样子呢﹖在他的生命中,为什麽没有任何向神询问的话的呢﹖在我们的生命中,一旦面临了这样一个非常难的抉择的时候,我们就要问神啊﹗为什麽﹖对吗﹖「为什麽」成为我们每一个人在人生当中最喜欢用的问号。从小我们就问为什麽我不能吃这个、为什麽不能动那个﹖那麽大了之后,为什麽要学这个、为什麽要不学那个﹖为什麽会产生痛苦﹖为什麽会失恋﹖为什麽考试不合格﹖为什麽、为什麽……如果有神的话,为什麽这事情会发生﹖这个本来就是我们最大的问号,但是为什麽这时,亚伯拉罕没有问这个问题呢﹖明明要失掉儿子,这个儿子就要在他面前用自己的刀子砍下来。但是亚伯拉罕没有向神说任何一句话,所以去理解诠释这段经文的历史,便非常非常複杂。
 
        争议性的解释
 
        第一个我们问的问题,是争论性的解释不断的出现,一个是正面的,一个是负面的。正面的当然就是看到了亚伯拉罕的信心,他的顺服,在整个解释经文的历史中,有差不多几千年的历史,都是在解释亚伯拉罕特别顺服,甚至讲以撒的虔诚,他愿意献上自己,而其他人都在惧怕,因为惧怕神,所以神要我做我就去做。但是亚伯拉罕、以撒,原来就是因为他们敬畏神便以生相许,甚至愿意死去。这个本来就是我们教会常用来解释这经文的方法,就是一个人有信心到一个地步,神要我们做什麽,我们就去做。这个就是虔诚的举动,对吗﹖这样就是等于说:我们不需要解释任何东西,神要我做我就做。神要我杀儿子我也杀。是不是这样的呢﹖
 
        这就是第一个问题焦点,正面的解释就放在虔诚和顺服之上,但心中我们又会疑问,是不是真的可以如此解释这段经文呢?于是有很多解经家起来质疑这个解释,也认为这些事不应该发生。
 
        涉及有点负面的解释,就是这个是匪夷所思的事情。主我们的神怎麽能够要我们去试验自己的信仰到这个地步呢﹖要我们做的一些不应该做的事情;外邦人可以献人祭的,可以用这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忠诚,但神是不是也要亚伯拉罕用这个异邦人或者外邦人所用的方法,来表达自己对神的虔诚的呢﹖亚伯拉罕在这事件被别人从负面的角度来评说,他为什麽没有向神诉苦,神为什麽要用这方法呢﹖他反而在当中沉默起来,或者他就是害怕甚麽,或是有另外一个原因的呢﹖所以这段经文不是想像那麽容易解答的,对吗﹖
 
        经文的情节
 
        我们来听一听这经文所讲的情节是什麽一回事,快快的给大家有一个记忆,首先一开始,神就声明说:神要试验亚伯拉罕,对吗﹖所以这个是一个试验的过程,不是神在吩咐的过程,不是他经常要用的方法,对吗﹖我们先注意一下,这个很重要:试验裡面所要发生的动作。这个不是神的常规,不是要大家每一次在神面前,要表达虔诚的时候,必须做一些非常绝对、令我们完全不理解的方法。接下来神吩咐亚伯拉罕献上以撒为燔祭,亚伯拉罕就按照指示预备到摩利亚山的旅程。第三天,他抵达之后,就预备献祭,献上一切所需的。他回答以撒在当中所问的问题,他说神必自己预备做燔祭的羊羔,亚伯拉罕捆住以撒,伸手拿刀起来要杀他的儿子;这个时间,忽然天使在他们面前出现,阻止他们的行动。
 
        理解了这过程之后,我们来问一问他底背后要理解这段经文的意义是什麽,整个亚伯拉罕的叙事,就是到了这个最高点。这故事之后,他就渐渐老了,再没有太多记载了。但是如果要理解这段故事,必须要从整卷创世记去理解这段经文。
 
        创世记叙事的神学构架
 
        先从创世记的整个的叙事的神学构架来理解,一开头就是神创造天地,然后渐渐的演绎成为亚伯拉罕的故事。所以从这角度来说,整个创世记表达的整个故事是这样一个理念,就是从溷乱到整合的一种神学过程。
 
        起初,天地溷沌,然后这世界裡面,神把这宇宙整合起来,创造了今天我们所有的天地。从溷沌到整合;但是创造之美,因为罪的缘故,整个世界就被瘫痪了。但是罪不是我们的终点,因为这世界裡面罪的溷乱,要在亚伯拉罕的祝福和应许中得到解决,圣经就在这事件,将焦点摆在亚伯拉罕的家族中,我们称为「列祖」,列祖的探索到上帝的祝福,可以看到整个本来溷乱的局势,到了亚伯拉罕,想要整合整个世界 ,之后出现了四个这样的人物: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和约瑟,但是圣经记载这四个人物,也是从一个从凌乱到整合的过程来看,而不是一段一段没有关係的经文,因此列祖的故事也是从凌乱、探索中,最后渐渐的有祝福的历程。
 
        亚伯拉罕一听到神呼召他离开本家本族到另外地方去,似乎没有听说过他有什麽挣扎,但是我们渐渐在圣经的经文看到他其实有很多挣扎,走了一个相当长的一段信仰的道路。读这段经文,就发觉有这样的一个理念:上主要试验亚伯拉罕,亚伯拉罕的沉默是怎麽解释的呢?
 
        上主的试验与亚伯拉罕的沉默
 
        刚才都讲过22章第1节,神在试验亚伯拉罕,而不是试探他。神不会试探人,祂只能够试验人,使人的信仰成熟、成长,这是整个故事的大前提。然后继续看亚伯拉罕故事的叙事方法。写这亚伯拉罕故事的时候,是想把一头一尾整合起来。从12章的呼召,到亚伯拉罕在22章献以撒的故事,这是前后呼应的道理,圣经用一个字叫Lek-leka,就是「去」的意思,来写出来当中的故事。祂在12章说:「你要去到我指示你的地方去」,然后在第22章,神也同样的向亚伯拉罕说:「你要去到我指示的地方去。」
 
        这两部分非常重要,因为他要表达的就是这个道理。祂要大家来听一听,前和后怎麽样能够整合成他的故事,中间出现了亚伯拉罕的犹豫。第12章第一节,神说「我要你去的地方,是我要祝福你的地方」,这是神给人的应许,而且说你的后裔会成为众多,你要成为后人的祝福。所以亚伯拉罕进到了他所去的迦南地,第一个就问了一个问题,他问:神哪,祢说我要去的地方在哪裡呢?第15章第8节裡面说的,我凭什麽可以知道,那里是你给我的地呢?他不知道神要带他到哪裡去。
 
        但是15章之后,发觉到他知道了,因为这就是神要给他的地,就是迦南地。然后在第17章,他问另外一个问题:神哪,你要我在我的生命中,看到我的后裔要众多,但是我连一个儿子都没有。神说:你会有一个儿子。在第17章的时候说:这个哪可能呢?因为我已100岁了,怎麽能再有孩子的呢?所以地已经解决了,后裔还没解决呢!但是他在挣扎的过程,地已经给了,但后裔还没有得到。后来神真的是在他100岁的时候给他一个孩子,但不出几年之后,神又说把这孩子杀掉,就好像告诉你,我给你的应许背后还有一个应许是不能够兑现的。所以对我们来讲,开始挣扎,圣经到底讲甚麽呢?我们到这个时间还会问,亚伯拉罕为什麽沉默,没有发问的呢?我们只能够说这样的一个道理,他的沉默只是给我们大家一个谜。这裡的经文说出的就这一种感觉,就是他是有一个毫无选择的选择,来表达他的心情。
 
        在创世纪12章说的第一次,他理解自己要去某个地方,是无法知道前面的目的地的应许,所以他只凭信心走这条路;在第二次,神要他献上以撒,他无法理解为什麽神要切断神自己的应许。对亚伯拉罕来讲,心裡应该很挣扎了吧,我们可以用心理学的方法,或者用伦理学的方法来理解、去衡量,但这裡很明显的不是用心理学或者伦理学来去理解,因为圣经没有形容亚伯拉罕心中的挣扎,也没有告诉我们涉及什麽伦理道德的关係,只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就是要将焦点摆在信心的考验的当中,即便想要知道当时亚伯拉罕心中在想什麽,但圣经不让我们知道,因为这个不是要讲的道理;即便我们去问这个献人祭的方法,是一个伦理道德的问题,圣经又在当中沉默了,不愿意我们走这条路。我们只能把焦点摆在亚伯拉罕的信心考验当中,我们不能够加油添酱,因为圣经没有提供资料,我们只好去问信心的考验是什麽。
 
        亚伯拉罕与僕人们的对答:三个可能性
 
        我们可以从亚伯拉罕对他的僕人所说的话,来理解他心中的挣扎。他说:「我与孩子往那裡拜一拜,就回到你们这裡来」。这个就产生了很多背后的道理,就好像亚伯拉罕已经知道这孩子还不会被杀死的,他去拜一拜,他们就回来,不会一个人回来,他要带着儿子回来的。所以大家在解释这段经文的时候就有三个不同的解释:
 
        第一个,其实亚伯拉罕早已知道,或是相信上主不会要他残忍地献上以撒。这是「假的」,神说了一句「假假的话」,要看你要不要顺服我。但我们知道这不是他的道理,背后很清楚的,这里并不是这样的意念,因为圣经裡面从来没有含煳的说神假假的说一些话。
 
        第二个,有人会这样问:可能亚伯拉罕愿顺从神的吩咐,但他相信神不会要他採取这残忍的举动,这是以亚伯拉罕的角度来说的话 -- 我认识的上帝不会这样做的,所以我不怕。
 
        第三个解释,亚伯拉罕要在最后关头挑战上主,求主免去了献上以撒的举动。
 
        以上都是大家在研究经文的时候的猜想而已。只是从经文看到,神是毫不含煳的要亚伯拉罕献上以撒,亚伯拉罕也绝不含煳地把以撒捆绑摆在柴火次上,他也不含煳地拿起刀来要杀以撒的,所以接下来的故事情节,都不能解释以上的三个思想。我们要从信仰的角度来解释以上的经文。到底亚伯拉罕作了怎样的选择呢?
 
        亚伯拉罕的选择 -- 祂必会有另一个安排
 
        其实他选择的不是没有道理的,亚伯拉罕不是傻瓜,也不是一个盲从的人,在他生命中走上渐渐理解上帝的道路,从以前、现在,以至 将来,他渐渐的认识神,渐渐的理解到他所相信的神是怎样的一位神,所以从这事件中的亚伯拉罕所理解的生、死是怎样的一个情况,亚伯拉罕真的做出了毫无选择的选择,将先前、现在、将来的生与死,他完全放在所相信上主的手里,我们从这角度来理解,亚伯拉罕不是没有疑问,他只是抓住神的应许,这应许是他所理解上帝的位格所作出的。先前,这位他所认识的上主所赐的应许,如果上主要结束以撒的生命,祂必会有另一个安排,他不能限制上主的主权,当神要我接受这个举动,我就相信神一定有祂解决的方法。
 
        这个可以说是亚伯拉罕学到的功课,他到了摩利亚山上,面临一个很大的挑战,他知道这是上主的命令,最后作出完全顺服的选择,这是信心的最高点,也是信心的要求,超越了人所谓的公义和伦理。人可以在这裡评价这事件,从伦理道德来看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亚伯拉罕就不是从道德伦理来思想,他是思想这位曾经在他生命中表达公义的神。
 
        大家记得在创世记第18章,亚伯拉罕为所多玛、俄摩拉祷告的事件。他跟神说:如果城裡有50个义人,神就不会毁灭这个城市,神说我不会;他知道神是公义的,神不会城中有公义的人就毁灭这地方,所以亚伯拉罕学习去理解神是公义的,亚伯拉罕表达出他知道他所信的神是公义的,如果神是公义的、神不会不道德的,今日要献上以撒,一定有另一个道理。
 
        最后来看他的将来如何,上主的应许最终还要具备的条件,就是顺服。12章那裡是一个无条件的应许,当初神呼召亚伯拉罕离开本族本家是无条件的应许,上主没有提出任何条件,现在就有一个转化,转化成为神的主权加上人的顺服才能成事,整个故事教导我们领受神恩典的人不要以为不需要负上责任,不能说神有绝对的主权,我们就不需要顺服。在这段时间,亚伯拉罕学到一个重要的功课,神有任何的应许的时候,人就要有顺服的回应,这是在圣经裡出现一个非常清楚的划一的神学,神的应许背后有一个条件的,只是人不愿意提到,这个就是我们的顺服。
 
        我生命中必定要做的就是顺服上帝
 
        摩西在西乃山把律法带回来的时候,律法也是这样写下来:我要作你的上帝,你要作我的子民,还加上一个重要的条件,你必须遵从我的命令,这些事才会发生。结果怎样﹖结果以色列人只听上一部份,而不听下一部份,就好像亚伯拉罕只听前部份,而不听献以撒的部份。这段经文演绎整本圣经的道理,也是整本圣经的出发点;律法也是这样写的,到了耶稣的时期,也是一样,我们透过耶稣的恩典得着拯救的人,不是以后就可以任意胡为了,我们还是要履行对神的顺服。所以亚伯拉罕献以撒就在说明顺服的道理。他知道有应许,他知道他必须付上顺服的配合。
 
        今天来理解我们的生命,同样要面对这挑战,挑战我们已经在基督裡领受了恩典,我们应如何生活?我们或许说现在是自由自在的生活,反正无论是生是死都有神在照顾我们,是不是这样的呢?很明显的,这个故事是要提醒我们将应许和顺服摆在一起,这故事明显再三给我们一个挑战,让我们真诚的反省自己的信仰。
 
        应许与顺服是一条线的,让我们都成为顺服神,并且可以承受应许的人。相信我们今天都面临信仰的危机,有人说:只要相信上帝,上帝一定会照顾你。是,我们都相信这是真的,只是往往留下一条重要的尾巴,就好像亚伯拉罕要献上以撒一样,当你都要在生命中面临非常非常难的选择的时候,你选择甚麽?你是不是说神不祝福我,我不信下去了。亚伯拉罕的回答说是:我生命中必定要做的就是顺服上帝。
 
        献人祭的难题
 
        再回头来看献人为祭的问题。圣经严严的命令说你不能把儿女用火焚烧来献给上帝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去理解亚伯拉罕献以撒,是一个非常非常奇怪的矛盾现象。在摩西的律法写得非常清楚,在利未记、申命记也是这样写,你不能将自己的儿女用火焚烧献给你的神,这明明跟亚伯拉罕献以撒有矛盾,神很清楚的说因为这是当时异教徒所用的方法,你们不能再用这个方法来表达你的虔诚,所以必须要去理解到底亚伯拉罕献以撒的故事背后是什麽意思,我们必须理解怎麽划分献以撒和献儿女的方法。
 
        第一个,亚伯拉罕的事件是在摩西律法之前发生的事情,之后就再不能够用焚烧儿女来表达自己对神的虔诚了,但是当时的人看到很多的宗教用献上头生的儿子的做法,来表达对所信的神的忠诚举动,后来才被严禁。所以我们回头来看亚伯拉罕献以撒的举动是怎麽解释。我慢慢的一步一步跟大家讲:
 
        如何解释亚伯拉罕的举动?
 
        亚伯拉罕的信心旅程与趋向成熟的信仰。在献以撒之前,亚伯拉罕没有关于这个不可以献人祭的严令,他以为这个是本来应该可以做的事情吧,因为对他来讲,这个是当时的人用来表达对神虔诚的举动的方法,他开始在信仰当中被转移了,他经过了一连串的经历,渐渐的理解他所信的上帝是谁,他最终要看到的要做的就是要把自己所信的上帝,和那一个迦南人所膜拜的神明要分开。在所多玛、娥摩拉事件中他跟神的对话中,他知道神是一位公义的神,他从这个出发点来去理解上帝,如果神是公义的,是怜悯的话,这个动作明明是有触犯公义和怜悯,但是他知道神如果是公义的神,祂一定会有另外一种方法来解释这件事情,他不再怀疑上主的位格,现在他面临的命题是自己是否能够完全顺服上帝的主权,即便从人的角度来说这个好像不合情理的方法,正因为他相信上主的公义和和仁慈,所以他虽然不可能预知以后这个事情怎样结局,他仍然说神会自己预备。
 
        这个就是信心最后最后要挑战我们的一个事实,你能够站在一个非常矛盾的情况之下说:神会自己预备吗?人活在这世上,要安身立命的时候,寻问生命是什麽道理的时候,亚伯拉罕给我们大家非常清楚的一个提示。信心的旅程是怎麽走下去的呢?
 
        信仰的心路历程
 
        亚伯拉罕与上主的对话,渐渐的成为沉默的等候上帝。神没有说欣赏他,神说:你既然愿意愿意将你最好我献给我,你既然愿意把你最彻底的、不能够没有的东西,你都献给我。我们不能用献人祭的方法来去理解这个过程。上帝没有提起要欣赏亚伯拉罕的忠诚,而是欣赏他毫无保留的行动。到头来我们要问问自己,我们面临选择的时候,选择什麽?这裡给了我们一个启迪:从人的角度来说,毫无选择,却能够选择顺服上主。
 
        在这背后,亚伯拉罕给我们一个很大的道理,渐渐在他的遭遇中,他理解怎样坚信一位上帝,最后他需要做的是顺服的过程。如果我们只能说:我坚信一位上帝,我们却没有顺服的举动,所坚信的东西只是哲理,都是理论而已;如果我们说愿意顺服上帝,但却不懂得我们这位上帝是谁的话,那我们就是盲从的人了,我们不可能不把坚信和顺服摆在一起。
 
        在欧洲各地都是基督教的国家,坚信一位上帝,但是他们渐渐的不再顺服上帝,出现很多的理论,已经把基督教澹化了。但是我们东方的人却转过来用另外一个方法,就是讲虔诚与顺服,不问为什麽,只是盲从自己的信仰,这也不是好事。所以两边都不能好好的表达出基督教的信仰。我们一要坚信上帝,但是最后还要这样说:我确定自己的生命,必须是个顺服的生命。
 
        好了,我们至少能够带这个回家吧!在回去的时间裡面,不要把这两个分割起来,不要把信仰成为一个理论,但也不要把我们的信仰,成为只是去拜拜神明而已。我们必须要理解我们的上帝是谁,也必须要有顺服的心理。这个是亚伯拉罕给我们看到的观点。
 
        至少今天我们开头了,这是整个讲道会的焦点的所在。在接下来的八个人物,都是在坚信和顺服之间挣扎的人。大家来听一听,去理解生和死的时候,我们如何能够再作出一个毫无选择的选择?
 
 
        讲员: 陈廷忠牧师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