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约伯:我不怕死,可我要活得明白

2025-11-15 作者:陈廷忠  
来源:作者原创我也要投稿

 

job-23-10-11.jpg

        经文: 约伯记 30:18-31
 
        希望透过今天我们一起走过的路,来体会神如何来安慰我们。刚才所读的这段经文,在教会中很少会诵读。因经文中表达了很多困苦,而且在困苦中,会发现约伯开始质疑神的安慰。在约伯最困苦时,仍然抓住上帝的手,但也不能因此而减轻他所承担的痛苦。若问圣经中哪卷书最多讲到苦难,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指向《约伯记》。我们一起来走这条道路,一起来看这四十多章的经文中到底讲甚麽,我相信大家对故事已有概括性的了解,但应该有90%人,并没有清楚听到约伯在经文中的说话,因为经文中多数是以诗歌,来描述自己所受的苦,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就很容易略过。
 
        约伯的神学起点
 
        今天读伯卅章的一段经文,来看看约伯到底苦到怎样的地步。约伯的苦不单是身心灵遭受的灾难,而是他的信仰受到极大挑战。信仰本是能带给人安慰的,约伯书的神学出发点,是大家都认同的。约伯记的神学背景与其他宗教几乎没有太大分别,例如佛家说到「因果报应」,圣经也有「报应」这个观念,即有果必有因,意即如果你作了坏事,就要承担苦果。佛家思想认为即使今世即使没有承担到后果,来世也会承担。
 
        但圣经不是这样看,圣经讲到「报应」的话,就是约伯记的神学出发点。我们往往理所当然地将世界分成善恶黑白,因为若没有黑白善恶,这个世界就会很溷乱。不过我们却常用黑白的神学来理解世界,所以善恶黑白成为我们理解世界的模式 -- 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玩火必被自焚,义人得福,恶人受罚。如果我们只是站在善恶和黑白之下的框架来讨论整本圣经的话,那我们就将圣经看成与其他宗教一样,但圣经并不是这回事。圣经有另外一条路可走,所以让我们来重新解释约伯记到底讲什麽。
 
        约伯记当然有讲到「报应」,例如约伯的三个朋友。约伯最困苦时,三个朋友来慰问他,他们与他坐在一起几天几夜,希望给他陪伴安慰。但慢慢地他们开始沉不住气,就轮流审问约伯,解释他所遭遇的苦难,三个朋友提出三个可能性:第一,你有张狂的罪。因你自以为大,所以神要惩罚你,让你知道你在什麽位置。你要赶紧认罪,你肯认罪,或者神会将这苦难除掉;第二,虽然看不出你表面有什麽罪,但可能你有很多隐藏的罪。我们生命所流露出来的只是冰山的一角,生命裡却隐藏很多黑暗、残忍的事。约伯你看你的生命,肯定有很多隐藏的罪,你外表看来不错,但其实你是坏蛋,所以神在惩罚你,让你能知罪认罪;第三个解释受苦的问题,就是代代相传的罪。知道约伯你是好人,但可能你的儿子,或祖父、曾祖父曾经作过伤天害理的事,现在神就把这个祸嫁在你身上,所以现在你要承担你祖辈的罪。
 
        三个朋友陈述的三个原因:一个是你自身骄傲,一个是隐藏的罪、另一个则是遗传下来加在他身上的罪。这就是约伯当时的处境,三个朋友轮流审判他,说的话看起来也没有错,我们也讲过类似的话。我们经常说,你看你受罪的原因很多,你赶紧跪下向神反省吧,一反省你就知道自己有罪。我们也像约伯的三个朋友,因我们也曾经定别人的罪。看起来是对的,但不是完全对的。
 
        约伯的疑惑
 
        为何约伯要出现的圣经中?约伯的疑惑很容易理解,因为圣经中开宗明义评论约伯:「乌斯地有一个人名叫约伯;那人完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伯一1)他不会故意得罪上帝,他是敬畏上帝的人,处处小心不去犯罪,远离恶事。照常理来讲,他的生命中不应该出现任何苦难。他在神面前讲过十分虔诚的话:「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伯一21)他愿意神在当中被高举。
 
        但我们要问他为何要受苦呢?我们不能像他的三个朋友那样说 -- 你肯定有罪,或像奥古斯丁所说的人都有原罪,人有原罪,所以一定要受苦。但在《约伯记》中,特别一开始就非常清楚地叙述,约伯是个正直的人!他的行为正直,敬畏神;他的信仰正直,远离恶事;他与人的关係也是正直的。那为何他会面临这样的痛苦呢?他的三个朋友提出相关的理由,就指责约伯说,你触犯了传统的神学理念。但问题是约伯没有触犯任何神学理念,所以他所遭受的是无法理解的苦难。那是否有另一种受苦的原因呢?不是因罪而得的。
 
        我们会问另一个问题:这是否暗示约伯所承受的,是他不应该受的苦呢?约伯的祷告,在约伯记中常有出现,今日所读的经文是其中一段,这段祷告特别刻骨,因他的朋友没有带来安慰,反而带来指责,更凄惨的是神似乎也在这件事上抛弃了他,甚至好像神只是看着他受苦,在这样的环境中,他过得非常悲伤、困苦,就像在牢笼中的猎物一样无法逃生,只能承受这样的苦。
 
        约伯的苦(伯卅1631
 
        当中描述两幅图画,更加看到他所更遭受的痛苦:「因神的大力,我的外衣污秽不堪,又如里衣的领子将我缠住。神把我扔在淤泥中,我就像尘土和炉灰一般。」(伯卅18﹣19)意思就是苦上加苦。约伯心里觉得:「我已经够苦了,祢还在加增我的苦楚。」接着他又描绘另一幅图画:「你向我变心,待我残忍,又用大能追逼我,把我提在风中,使我驾风而行,又使我消灭在烈风中。」(伯卅21﹣22)约伯说的是:「祢用绳吊住我好像一隻布娃娃一样,残破不堪的布娃娃被大风吹来吹去,布娃娃已没有生命,现在又被大风吹得残破,没有方向,我现在就像这个布娃娃一样,只剩下残破的躯体。」他描述自己心中的苦难,他自我表白说:「我已说了,我是远离恶事的人,我不应该受这些苦,这些苦应该是坏人要遭受的,我为何要受这样的罪?我帮助困苦的人,伸出援手帮助他们,只是我现在在苦难中,谁能伸手帮我?我做好人实在做得太累了,我伸出手,有谁伸援手来帮助我?」可以体会到他所描写的痛苦,当我们了解圣经表达时,可以看到当中讲得非常传神。
 
        约伯的执着
 
        约伯有一个清楚的执着,即便在他最痛苦时,他仍然向神说:「我知道祢在当中,我要抓紧祢的手。」我们曾多次引用约伯记在十九章的经文 :「惟愿我的言语现在就写上,都记录在书上;用铁笔和铅,刻在磐石上,存到永远。」(伯十九23﹣24)意思就是:「我所说的话都是真的,你可以把它写下永远记下来,因为我在神面前可以坦然过生活,更重要的是我知道我的救赎主(即:伸冤者)活着。我在这个世界中受到很多冤屈,但我仍然相信在这个世界中有一位为我伸冤的上帝,最后必站在尘土当中,即便我身体已经破烂幻灭了,我也不怕,因为我知道在身体以外还有神,我一定见到祂。」所以约伯表达得很清楚:「我苦,但我不会放弃我的信仰;虽然我向神诉苦,但我没有放弃我的上帝。因为神是公义,最后祂必彰显祂的公义,必为我伸冤,我不怕死,我必须活下去,我要活得明白,也要死得明白,我不能这样不清不楚地死去,或不清不楚地承受这样的苦难。」
 
        我曾经写过一本书,将约伯书重新写了一遍,我将这本书命名为:《傲骨》。这就是约伯所面临的问题,他是一具傲骨:「我不怕死, 我要活得明白,就算死,也要死得明白。」这是他的勇气所在,这也是我们要学习的勇气,不要放弃,怎麽苦我也不放弃我的神,约伯没有放弃,他要听神的回答,他说:「只有祢出现在我面前,我才能安下心来,别人怎麽理论都不能解决我的问题,只有神能回答我的问题。」
 
        以利户的答覆
 
        接下来以利户出场了,有人觉得以利户是将别人所讲的重複一遍,其实不然。以利户所给的答桉,可以带出另外两个不同的解释,这也是解经家所讲的:
 
        第一,因为神是神,祂能成就所想的事,我们就只能低头谦卑接受。他的解释就是如果你经历上帝的伟大时,其他东西就不用再问了,那就接受吧。你怎麽能跟神相比呢?神是伟大的,人是微小的,怎麽能用微小的心灵去挑战伟大的神?当你经历这位神的伟大时,那其他一切就不重要了。神是否要让我们永远遭受这样的痛苦、低声下气地过日子呢?不是这样的。
 
       第二,还有另外一种很虔诚的解释,就是「苦难对恶人来讲是报应,但对义人来讲是管教」,只要义人不放弃,有受教的心,就能够从当中学习。神要管教约伯,但问题是神要管教约伯甚麽呢?若圣经曾记载约伯犯罪,我们或者会理解神要管教他。有时罪有应得,神管教是应当的,但约伯却没有要受管教的罪因。所以,这些解释都不能回答他的的疑问。约伯向神说:「只要祢出现,才能解决我的问题。」
 
        神在旋风中的答覆(一)
 
        圣经记载神在旋风中向约伯出现,而且讲了两段话。这两段话将约伯的疑问一一解开,第一段话神向约伯三个朋友以及以利户说:「你们对苦难有不同的理解,但你们的论调反而令问题暗昧不明。所以神要重新向约伯解释,他所面对的问题可以怎样解决。祂首先让约伯看看所创造的大自然,大自然一定是有规律,世界是依从这些规律来运行的。但是运行是一种和谐的弔诡性,这是一个并存的世界。这个世界中有生有死、有海有地、有光有暗,我们不是只有光没有暗,不是只有地没有海,也不是只有生没有死,这些都是并存在这个世界中的。保罗也说我们有一生也有一死,他也告诉我们生与死是并存的,正如地与海、光与暗都是并存的一样。因为是并存,所以不能只单选一样,而不要另一样。
 
        神又举出几个例子,祂说我在当中创造出马,马相当灵活,灵巧威风,这是伟大的创造;但是神也创造鸵鸟,若与马相比较,那鸵鸟不应该在当中创造的,鸵鸟很笨,将所生下的蛋随意放,让别人踩,自己逍遥自在地过生活。我们可能选择马,不要鸵鸟。但神说,我创造马,也创造鸵鸟,这两样是并存的。一个看起来软弱,一个刚强的。这是我们生命中一个弔诡性的并存方法,这是神给他的第一个答桉。
 
        神在旋风中的答覆(二)
 
        义人并不是永远没有痛苦,恶人也不是永远没有幸福。但一切都在神公义的掌管之下。神创造天地,有罪进入这个世界,这个罪就让世界分成这样并存的世界。义人不是永远不受苦,这是第一个神初步解答约伯的苦难,但这还不完整。神在旋风中第二段的说话,就是祂要解答的问题。我们会问:「如果神掌管一切,为何祂不现在就排除一切邪恶的方法,这样我们就不会痛苦了,这个世界有善就不要有恶。如果祂可以排除全部的恶,我们就永远不会受苦了。」所以我们需要重新解释,神在旋风中第二次讲甚麽。
 
        神用两种野兽来说明:第一种野兽中文译作「鰐鱼」,第二个译作「河马」。其实这两个词是没有办法用今天的词语来表达的。这两个怪兽一个指的是地上的怪兽,另一个指的是海裡的怪兽。这两个怪兽在世界中製造很多灾难,扰乱世界令世界成为有罪恶的地方,使人在当中受苦。约伯明白神所说的,因在他们的传说中的确有这两隻怪兽,约伯你能制服这两种怪兽吗?人无法辖制这些邪恶,但没有一件邪恶的事能在神面前站立得住!不论这两隻怪兽如何给世界带来灾难,神都仍然在当中控制牠们。
 
        如果是这样,那你还怕什麽呢?今日所看到的苦难,不是永久的苦难,在破碎的世界中,最终神要擦乾我们的眼泪。这个世界仍然由神来掌管。神两次的说话,让约伯明白:苦难会来临,因为在并存的世界中,人无法避免苦难;这位神仍在掌管世界。所以约伯在神面前跪下:「我明白了,我以前错怪你,我以前以为世界的逻辑很清楚,就是只有善恶之别,只要做好事有好报,做恶事有恶报。现在我理解了,祢的世界由祢掌管,祢就是祢,我不能用自己的逻辑来设定祢是怎样的神。」约伯的心灵因此得着医治,虽然他的肉体不能得到复元,但他已是一个完整的人了,他理解他的神比他所理解的更加伟大,神会擦乾他的眼泪,这已经足够了。
 
        接下来我讲一个小故事,关于一个伤残家庭:我在伦敦写博士论文时,遇到一个考官,她在我的博士论文中问了我很多问题,我都一一作了解答,最后是由她来确认我的论文可以过关,她是非常有名的教授,我们称她杨教授(Rev. Prof Frances Young)。我也认识她,她是一位被按立的牧师,也是伯明翰受人敬仰的教授,在她身边就可以感受到她学术的气息。后来我读到她的一本书,原来她最重要的身份是一位母亲,而且是有严重伤残孩子的母亲,她的儿子叫Arthur。
 
        她和丈夫轮流照顾儿子,在她教学时,她的丈夫就负责照看孩子,在她的丈夫教学时,就由她照顾。到Arthur四十五岁的时候,因夫妇二人年纪渐长,无法再照顾他了,就将孩子交给加护医疗院。
 
        书中所记述的每一页几乎都令我流泪,记录他们如何养大孩子,讲到她的挣扎。每一个做父母的人都期待有个健康的孩子,也会向神祷告说:「我愿意孩子出生后让神使用,祢保护他平安,让他长大之后能服侍神。」杨教授也有同样的祷告,她期待有一个健康的孩子,哪知她的孩子到十八个月都仍不懂如何动,只是躺在那里,连吃奶的本能都没有,所以他们要用不同的方法来喂养他。他几乎不清楚这个世界是怎样的,但这个教授家庭仍然没有埋怨上帝,他们只向神说,让我有力量能帮助孩子成长。这孩子没有智力,也不能感受到有人爱他,他只是在那裡躺着,只能一天一天地照顾他,筋疲力尽。因为一方面他们要备课、做研究,另一方面还要照看这孩子。
 
        破碎的人类在等着我们付出爱 -- 这是上帝给我们的使命
 
        在Arthur五、六岁时,她累得突发奇想:如果家里有一隻残缺的猫,是否可以人道毁灭?当她这样想的时候,她举起手要往孩子的脖子伸去,准备要做自己想像不到的事,但正当她要触碰到自己孩子时,她整个人就奔溃了,她承受不了,她跑到厨房中大哭一场。在哭的过程中,她听到一句话,这句话是她生命中的转折点,她听到:「神就是神,Arthur就是Arthur。」她不知道这句话是甚麽意思,所以她要静下来思考神所说的话,何为「神就是神」呢?原来她经历神对她生命的修理,她曾经只期望神是慈爱的神,但她知道如果「神就是神」的话,人的生命就都在神的主权之下,我不能只要求神给我一个健康的孩子,我只能感谢神给我一个孩子。不论甚麽环境、甚麽方法、甚麽情况,我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Arthur就是Arthur」,我不能期待他成为健康的孩子,我要Arthur成为他自己,因为神期待就是这个Arthur,不是她心中的Arthur。
 
        当她将听的话重新解读时,她的心就释然了。她再看她的儿子时,不再只是看到是个需要照顾的残疾孩子,而是看到神给他一个需要爱的孩子,她就拥抱自己的孩子,不论他是怎样的,都会爱他,帮助他成长。
 
        到孩子十八岁时,他的口中发出一个声音:「妈妈」。这是十八年来的第一次,他从来不会讲话,也从来不知道谁在照顾他。但在他十八岁那天突然叫了一声「妈妈」,杨教授哭出来了:「我不再需要任何东西,我只需要他叫我一声妈妈。」以后他也不再叫了,她与Arthur一起的时候,就播放一些圣乐,当他闹的时候,一听到圣乐就会安静下来。她就发觉到这是可以帮助她儿子的方法。原来当人发出讚美的时候,就是儿子安静的时候。所以她就带孩子到教会,她的孩子一听到音乐,就安静下来。她的孩子懂得甚麽?她的孩子知道上帝的存在,他也知道怎麽样讚美神,这是最难得的。
 
        她写下这个见证,我看到这个见证时,一方面特别难过,另一方面我也在当中感恩,因我重新审视自己会怎麽看人,我们是否将神放在一个框内?只要神祝福我们,我们就能够敬拜神,但当我们面临不如意的事情时,我们会用甚麽眼光去看我们的神?但Arthur教导我们 -- 神在神就在,已经足够了。
 
        我们要学习用神的眼光看世界。杨教授在当中讲过一句话:「这个世界是个破碎的世界,在破碎的世界中有破碎的人类,破碎的人类在等着我们付出爱,这是上帝给我们的使命,也是上帝在旋风中向我们所说的话,就把我们生命向破碎的人说神如何爱他们。」
 
        Arthur早过父母离世,但享受了五十多年爱的生命,在这爱的背后要付上很大的代价,但神在当中向着杨教授发出微笑:「你做的是一个好母亲的榜样。」愿意我们大家也能够成为破碎人类的一个爱的器皿。
 
 
        讲员: 陈廷忠牧师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