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永不饥饿,永不干渴的人生

2025-10-13 作者:刘长川  
来源:雅博网编辑团队我也要投稿

9dfafcf6d5dbbb1971584aa6a2721161_副本.jpg

     耶稣说:“我就是生命的粮,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约6:35)

  弟兄姊妹,若是将过去的年代和如今的时代比较,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丰衣足食,物质富裕。与之相比,过去的年代物资匮乏,凭票购物,如布票、粮票等;新衣、家电稀缺,娱乐单一。那时的人虽然生活清苦,但若是有衣有食,粗茶淡饭,就会觉得幸福感满满。在人际上,大家都十分珍惜,亲友互助、邻里温情带来的满足感更持久、更具归属感。
 
  无论是简单的过去还是物质丰裕的今天,人心深处对终极满足的渴望,却是一样的。然而我们发现,人们今日的心灵饥渴、空虚,远超过去艰难的日子。
 
  弟兄姊妹,你是否有这样的感觉,当夜幕来临,结束了一天所有的忙碌,你终于可以瘫坐在沙发上。四周安静下来,你下意识地拿起手机,漫无目的地刷着屏幕——新闻、视频、社交动态……这时,你发现不是在寻找什么信息,你只是在填塞某种东西。一种难以言状的空洞感,一种细微却持续的饥渴感,正从心底浮现。
 
  我们太熟悉这种感觉了,不是吗?我们活在一个空前富裕、充满选择的时代,但我们的心灵,却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饥饿,更干渴。于是我们试图用很多东西来“填塞”自己,希望从中能带来片刻快感,但兴奋过后是更深的虚无。我们的心灵,就像一个永远装不满的无底洞。因为属地的“五饼二鱼”如金钱、情感、成就、娱乐等等,都是会朽坏的食物,不能永久地解决人心灵深处的饥渴。而约翰福音第6章,正是为这种今古相通的心灵饥渴,带来了一个颠覆性的宣告和唯一的答案。耶稣对当时所有劳碌困苦的人,也对我们今天说:他就是生命的粮。到他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他的,永远不渴。” (约6:35)
 
  一、从五饼二鱼认识怜悯的主
 
  耶稣举目看见许多人来,就对腓力说:“我们从哪里买饼叫这些人吃呢?”(约6:5)
 
  今天要讲的是发生在一个逾越节前夕的故事,当日有成千上万的人跟随耶稣,原因他们看见耶稣在病人身上所行的神迹。在旷野,耶稣见有许多病人,就怜悯他们,治好了他们身上的疾病。
 
  后来,门徒见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就对耶稣说:“这是野地,时候已经过了,请叫众人散开,他们好往村子里去,自己买吃的(太14:15)。”但耶稣怜悯众人,不能让他们饿着肚子回去,免得在路上困乏。(太15:32)
 
  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场景:夕阳西下,旷野之地,成千上万的人围着你,他们肚子饿了,孩子们开始哭闹。门徒们很务实,他们算了一笔账:‘耶稣啊,天色已晚,这荒郊野岭的,就算有二十两银子(相当于一个工人大半的工资),也买不到足够的饼给这么多人吃啊!’安德烈发现了一个孩子带着五个大麦饼、两条鱼,但他自己也笑了:‘这点东西,对这么多人来说,算什么?’
 
  弟兄姊妹,请注意,门徒的焦点是“我们有什么?”他们看到的只有自己的不足和环境的艰难。但耶稣的焦点是“他们需要什么?”祂“举目看见”众人,圣经说祂就“怜悯”他们。
 
  那天跟随耶稣的人,大多数是不真正认识和相信基督的人,他们跟随的目的是为了看神迹。然而基督因着他的良善和怜悯,施行神迹奇事,叫五饼二鱼,使五千人吃饱,还剩下许多的零碎。
 
  怜悯是神的属性,祂给世人赐下普遍的恩典,“...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太5:45)
 
  如果说水变酒的神迹是属于质的变化,那么五饼二鱼的神迹就是属于量的变化。显明了基督是创造的主,他说有就有,命立就立。他以至高的主权管理万有,护理一切。籍着这普遍的恩典,使神荣耀的名的称赞。
 
  今日许多基督徒在生活中的各种忧虑,是因为缺乏依靠神的信心。其实主耶稣知道我们在生活中的一切难处和需要。在耶稣所行的神迹里,唯一只有一件神迹被记载在四卷福音书中,那就是五饼二鱼的神迹,是其它神迹所没有的。这正显明上帝并非不关心我们肉身的需要,祂的怜悯极其具体。因此,在主祷文里的下部分,主耶稣教导我们第一句就是求“日用的饮食”;当主耶稣被钉十架后,门徒们就四散,各回家乡重操旧业,那些日子也是门徒心灵最软弱的时候。然而复活的主亲自寻找他们,在提比哩亚海边,见到劳苦一夜没有打到鱼的门徒时,问的第一句话就是:“小子!你们有吃的没有?”(约21:5)
 
  因此,弟兄姊妹,基督是一位怜悯我们的主,他可以使无变有。那么,我们还需为遇到的难处忧虑吗?但主耶稣要我们知道,这物质的食物不能长久,会朽坏,是短暂的,祂要我们当求那永不朽坏的“食物”。
 
  二、信靠那能存到“永生的食物”
 
  耶稣说:“我就是生命的粮,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约6:35)
 
  那天吃饱饼和鱼的有五千人。其实远远不止,马太说的是男丁,还没包括妇人儿童,加上后者,至少有一万多人。众人见耶稣能给他们解决物质上的缺乏,于是大家就齐心要拥戴耶稣作他们的王。因为站在他们面前的人,很像摩西,在旷野中叫天上降下吗哪,莫非他就是那位应许中的先知。(申18:15)
 
  这拥挤的人群何等像人间的政zh i缩影!世人选举领袖,常是选出能满足自己私欲、实现自我理想的那一位。当时众人要强逼耶稣作王,正是如此——他们选举的,是一个带来饼和鱼的王,而非一位要求他们背起十字架的主。在这充满诱人的“王位”面前,人子耶稣选择了躲避,他离开众人独自上山祷告,同时他催促门徒先渡船到湖那边的伯赛大。(可6:45-46)
 
  五饼二鱼的神迹是门徒亲身参与的高光时刻,他们甚至收拾了十二篮零碎。紧接着,群众情绪高涨,要强逼耶稣作王(约6:15)。这对期待弥赛亚国度的门徒来说,可能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然而,耶稣的反应是独自退到山上,拒绝了这个提议。这对门徒的期待无疑是一盆冷水。他们可能完全无法理解耶稣为什么要放弃这个建立地上王国的“黄金机会”。
 
  马可福音的平行记载(可6:45)更清晰地描述了这一幕:“耶稣随即催逼门徒上船,先渡到那边伯赛大去。”可见当时的门徒的信心很低落,很不情愿离开,是被“催逼”的。或许还想留在人群中和耶稣一起。但耶稣有意要他们独自面对漆黑的夜晚和翻腾的海浪。这种被“撇下”的感觉,很容易滋生低落、孤独和不安的情绪。那一夜,船在海上因风不顺,逆风而行,门徒摇橹甚苦,心中充满恐惧。约在四更天,他们就在精疲力尽,不知所措之时,就看见耶稣从海面上走向他们。等到上了门徒的船,风立刻就平息了。这时的门徒在惊讶稀奇之余,更深地认识到站在他们面前的夫子,他就是神的儿子。透过这个神迹,耶稣是要告诉门徒,他当然是君王,他是宇宙性的君王,管理这一切被造植物;他还是天国的君王。他到世上来目的,不是建立属地的政权,而是要把他的百姓从罪恶里拯救出来。
 
  当日众人拥戴耶稣为王的热心是不可置疑的,因为他们认为耶稣若做了王,会给他们带来物质上的利益。后来,当众人再次在迦百农的海边找到耶稣时,耶稣就明明对他们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找我,并不是因见了神迹,乃是因吃饼得饱。(约6:26)接下来,耶稣把众人的眼目聚焦在他自己身上,叫他们不要追求那短暂的食物,并宣告他就是能存到永生的食物。他们可以从五饼二鱼的神迹里,看到他就是神所印证的,且是可信的。
 
  耶稣以吗哪和他作比较,以色列人在旷野里吃了摩西祈求,从天上降下的吗哪,最终还是死了,但人若是信靠这永生的粮食——耶稣基督,就会永远不死。然而叫耶稣叹息的,只是众人不信。可见,全然败坏的人,是无法认识真“粮食”,也无法得到这“粮食”。而只有在神至高主权的恩典里的人才能得到。因为若不是父吸引人,就没有能到基督那里来,(约6:44)。耶稣说:父所赐给他的“羊”比万有都大,谁也不能夺去,并且一个也不会失落;(约10:29;6:39)也只有属于主的羊,才会到他这里来。(约6:37)
 
  “弟兄姊妹,当我们看清了自己为那必坏的食物劳力的徒然,就像那第二天又饿了、拼命找耶稣的群众一样,我们不禁要问:那存到永生的食物究竟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得着?今天,耶稣给了我们一个再清晰不过的答案:
 
  耶稣说:“我就是生命的粮,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约6:35)
 
  三、在“每日信靠”中得享安息
 
  西门彼得回答说:“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我们已经信了,又知道你是 神的圣者。”(约6:68-69)
 
  亲爱的弟兄姊妹,基督是我们永恒的真“食物”。那么,如何能使我们活在真食物的满足里呢?
 
  现在让我们再次回到当日的旷野,叫我们惊讶的是,起初跟随耶稣看神迹的人有成千上万的群众,到现在已所剩无几,大多的人都离他而去。不难发现,原因是耶稣的话太叫人难以理解了,甚至连门徒都觉得他们夫子的话很难。(约6:60)
 
  当耶稣宣告他是“生命的粮”,尤其说不吃他的肉,不喝他的血,就没有生命在他们里头时,(约6:53)在众人听来耶稣精神是不正常,行为是失控的,近乎是“癫狂”和“亵渎”。律法不是严禁吃血,因为血是代表生命吗?(利17:10-14)因此,耶稣的一系列行为都颠覆了众人的弥赛亚和律法观。犹太人期待的是一个带来政zh i解放和物质繁荣的弥赛亚;并且靠遵守律法,期望借此称义。
 
  耶稣见众人陆续的离他而去,又见门徒难以理解他的话,很难接受。耶稣没有强留门徒,而是对他们说:“你们也要去吗?”(约6:67)但感谢神,属于他的羊,一个都不会失落,(约6:64-65、70)他们蒙了圣灵的光照和保守,没有像众人那样,当时在场的彼得就应声说:“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我们已经信了,又知道你是 神的圣者。”(约6:68-69)
 
  一位名叫大卫的弟兄,他成长于基督徒家庭,在大学时代经历了真实的信仰复兴,热心爱主,甚至在校园团契中成为同工。
 
  毕业后,大卫进入职场。起初,他仍保持稳定的灵修生活。但渐渐地,事业的野心、同辈的压力以及对财富的渴望占据了他的心。最终,他做出了一个决定:暂时把信仰放在一边,先去追求世上的成功。他停止了聚会,停止了读经祷告,全心投入世界的洪流。
 
  在人看来,大卫“失落”了。他的行为似乎证明他当初的信仰是虚假的。然而,在他远离神的这些年里,神却没有离开他。神主权的恩典如同一条看不见的绳子,一直在牵引着他。
 
  他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每一次成功带来的满足都转瞬即逝,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深层的空虚和莫名的罪疚感。世界的一切,如同约翰福音第4章中的撒玛利亚妇人喝的地下水,无法解除他心灵的干渴。
 
  有一天,他开车时心烦意乱,随手打开收音机,里面正在播放一首他大学时代在团契常唱的诗歌《你真伟大》。瞬间,泪水模糊了他的视线。那不是巧合,那是圣灵在敲打他刚硬的心门。
 
  在他最迷失的时候,他年幼的儿子有一天睡前突然问他:“爸爸,我们为什么不祷告了?我们不感谢耶稣了吗?” 孩子天真无邪的问题,像一把利剑,刺透了他层层包裹的内心。
 
  这些看似“偶然”的事件,在神主权的护理下,成为一连串精心的安排。终于,在一个夜晚,成功后的虚无感和对过往平安的怀念的大卫,在办公室里崩溃了。他跪倒在地,像浪子一样痛哭悔改。他最终发现,除了基督,别无满足;除了归回,别无出路。于是,他带着满身的伤痕和一颗破碎悔改的心,重新回到了教会。
 
  当我们灵性低沉、感觉不到神的同在,甚至觉得信仰“甚难”时,我们不是凭感觉,而是凭神的话语和应许,像彼得一样宣告:“主,除你以外,我别无倚靠。”这是我们信靠的根基。持续信靠的秘诀不是在一切疑云散尽、感觉良好时的选择,而是在感到“这话甚难”、环境逼 -/迫、内心干渴时,依然认定“我们还归从谁呢?”的坚定委身。这份委身,需要在每一天、每一件事上操练。如每一天在生活中,靠着基督,在圣灵的引导下,透过圣餐,在基督已经成就的救赎恩典里,坚固信心;籍着读经、在主的话中支取力量;在祷告中与主建立美好的关系。这样,在往后“很难”的日子里,好使我们的脚步走得更稳健。
 
  结语
 
  弟兄姊妹,当日的场景是何等发人深省:成千上万曾因饼得饱的群众,因着难以接受这“生命的粮”的奥秘,纷纷转身离去。他们的离去,正显明了人天然生命对神圣主权恩典的抵挡。然而,就在这人性的失败中,我们却从西门彼得身上看到了神恩典的得胜:“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
 
  今天,这同一个抉择也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是像那些群众一样,追求会朽坏的食物,在满足与空虚的循环中打转,最终灵里饥饿地离开?还是像彼得一样,承认基督之外别无满足,定意归向这唯一的永生之道?
 
  亲爱的朋友,请让我们铭记一个神圣的奥秘与确据:神在创世之前有效恩召的主权,并不废除你今日响应祂福音邀请的责任;恰恰相反,这主权正是你能够以信心来回应祂的终极保障和动力源泉。 祂的恩手正在吸引你,祂慈爱的声音正在邀请你:“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太11:28)
 
  所以,我奉主的名向你呼吁:不要再试图用世上的“五饼二鱼”来填塞你灵魂的空洞。来到基督这里吧!信靠祂。他已应许,到他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他的,永远不渴。愿我们每个人都以信心的脚步,走向这位生命的粮,在祂里面得享真正的、永恒的安息。
 

【作者简介】 刘长川,雅博网编辑:16岁受洗归主,25岁被神恩召服事至今。现全职于广东利河伯归正教会,负责教牧工作;广东传道人。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