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播种友善你我同行

2025-09-16 作者:林细梅  
来源:作者原创我也要投稿

 新芽.jpg

  经文:伯1:1节    路10:25—37节

  巴金原名李尧棠,是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巴金在文g e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因巴金文学思想的核心为:真与善。这两点之间,“真”是巴金文学思想的生命,是核心,“善”是巴金文学思想的基点,是价值。巴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要做一个在寒天送炭,在痛苦中送安慰的人。”

  一、友善的涵义和价值

  1.友善的涵义

  友善:做形容词形容人间关系,指人与人之间的亲近和睦。形容个人品格,指人的友善亲切,作副词修饰动词。如友善地对待我。

  2012年,中共十八大正式提出倡导富强、民zh u、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帮助他人,减少争执矛盾也是友善的一种表现。

  2.友善的价值

  “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在“友善”价值观的引领下,能够有效化解社会生活的张力、调解社会心态、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友善”价值观是公民美德和社会公德的统一,在消除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培育社会主义友善观,才能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坚实的伦理支持。友善,被列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生活化、大众化的重要体现。友善,又不仅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做人、做事、成家、立业,以及走上成功的重要法宝。在生活中友善的人总是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一个友善的举动也会让人感到温暖和感动。

  友善即与人为善,要求人们善待亲友、他人、社会、自然。善待亲人以和谐家庭关系,善待朋友以凝结牢固的友谊,善待他人以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善待自然以形成和谐的自然生态。友善是公民优秀的个人品质,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道德纽带,更是维护健康良好社会秩序的伦理基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是对公民维系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无论身处哪个阶层、从事哪个行业,友善都是公民应当积极倡导的基础性的价值理念。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竞争压力不可避免带来人际关系的紧张,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是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坚实基础。

  二、《圣经》中的友善

  从耶路撒冷到耶利哥,必须经过犹太地的一段旷野。路经之处,是空旷、多石的深谷,经常有强盗出没,打劫过往行人。那人就在这里遇难,所有值钱的东西都被抢劫一空,还被打个半死,丢在路旁。那时,有个祭司从这条路上过来,只向受伤的人看一眼。随后又来一个利未人,他好奇地要知道出了什么事,就站住看一看遭难的人。他知道自己应该作什么,但这是劳心费事的职责。他真希望自己没走这条路,就不至于看见这个受伤的人。但他终于决定事不关己不劳神,掉头而去。

  耶稣所叙述的祭司和利未人的行为,在律法师看来,与他所学的律法规条并没什么相抵触的地方。但这时另有一幅景象摆在他面前:

  有个撒玛利亚人路过那里,看见那受伤的人就动了慈心。他没有问那陌生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他很明白,如果当时二人的处境颠倒过来受伤的是他自己,而行路的是那个犹太人,那么,那犹太人必会吐唾沫在他脸上,然后会轻蔑地走开的。但他并不因此而踌躇,也不考虑自己留在那里会有被劫的危险。他只看见在他面前的,是个受苦需要救助的人,此外他就无暇顾及了。他脱下自己的外衣,替他盖上;拿自己路上准备用的油和酒,来医治受伤的人使他清醒。他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一步一步地跟着慢慢行走,免得他因颠簸而增加痛苦。他把他带到客店里,无微不至地照应他一夜。在未走之前,他把那人托给店主照应,付了账,又拿一些钱存在店里,供他使用。可是连这样他还怕不周到,于是再给他作了准备,对店主说:“你且照应他,此外所费用的,我回来必还你。”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于是,耶稣定睛看律法师,好像看透了他的内心似的,说:“你想这三个人哪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

  这时,律法师还不愿从他口中说出撒玛利亚人这个名字;他只回答说:“是怜悯他的。”耶稣说:“你去照样行吧!”

  “谁是我的邻舍呢?”这个问题从此就彻底解决了。基督已经说明,我们的邻舍不只是与我们在同一个教会,有同一个信仰的人。邻舍是不论种族、肤色或阶级的。凡需要我们帮助的人,都是我们的邻舍。凡被仇敌蹂躏打伤的人,都是我们的邻舍。每一个属于上帝的人,都是我们的邻舍。

  好心撒玛利亚人的故事所传递的大爱,对社会产生巨大积极正面的影响。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别人,这始终是人类历史上最久远和深刻的议题。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有面对该帮助和关爱哪些人而不理睬哪些人的困惑。但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习这个无私心的撤玛利亚人。好好地对待别人,关爱别人,即使在现代社会,这一主题仍是社会所提倡的。

  结语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这些道德规范和要求具有什么样的内涵?如何在个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得到落实和践行?新华网曾对此进行了全面的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友善,是对人类以往友善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价值准则。是我们建设和谐家园、实现民族梦想的重要精神条件和价值支撑。友善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就是:谦敬礼让、帮扶互助,即在工作和生活中不矜能、不伐善,先人后己,保持谦虚低调。面对道德高尚、品质优秀的人,要虚心学习,做到见贤思齐面对他人的过失、缺点,要设身处地给予体谅和包容。诚心诚意进行提醒和帮助。勤力同心,同舟共济,在他人有困难时及时解急救难,雪中送炭。谦敬礼让、帮扶互助的友善风气在人们之间流转和传递的是温情与爱心,能消除隔阂、融冰化雪,使人如沐春风。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