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信与“圈子”——从尼哥底母夜访耶稣谈起

2025-09-23 作者:刘若民  
来源:作者原创我也要投稿

 圣经.jpg

  在《约翰福音》3章,一段夜间的对话被特别完整而细致地记录了下来。这不是福音书中常见的医治神迹、群体讲道,也不是宗教争论的片段回应,而是一段关乎重生、信仰与上帝之国的系统性谈话。对话双方是耶稣与尼哥底母——一位法利赛人,犹太人的官,是当时犹太宗教圈子中被认可、受尊敬的“以色列人的先生”。他主动在夜晚前来,是为了询问生命之事。

  这段谈话为何如此重要?因为它不仅构成《约翰福音》的神学中枢,也以一种鲜明、温和却又深刻的方式,挑战了人对“圈子”与“属灵身份”的内部设限。作者没有省略细节,反而刻意突出:对福音最深的启示,首次完整发出,是向一位法利赛人讲说的。而这一点,对我们今日的基督徒而言是一种必要的提醒。

  一、法利赛人与“圈子”的属灵偏见

  在我们熟悉的教会语言中,“法利赛人”常常是负面群体的代称。他们是伪善的代表,是主耶稣问责最多的群体,是“反面教材”的标准角色,一提起法利赛人,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假冒为善、粉刷的坟墓里面装着死人骨头。久而久之,在讲道、见证与属灵讨论中,法利赛人几乎等同于“不属主”“属肉体”“抵挡福音”“害死耶稣的”。于是,一种偏见逐渐形成:凡是法利赛人,就不是“我们圈子里的人”。

  但《约翰福音》3章记载的尼哥底母,却挑战了这种单一片面的理解。他没有用咒骂、敌意或辩论的姿态来见耶稣,而是以某种敬意与探索的姿态说出:“拉比,我们知道你是由上帝那里来作师傅的;因为你所行的神迹,若没有上帝同在,无人能行。”

  这不是一个口头认信者的声明,也不是一个完全明白的人说的话,但这是一种撼动了固有观念的真诚发问。他没有站在群体权威的位置上说话,而是以个人询问者的身份来寻求耶稣的回答。他可能无法清晰地定义耶稣是谁,但他清楚地知道:耶稣是活的、真实的、有属天印证的。

  耶稣并未因其背景而轻看尼哥底母,也未将他视为“天然的敌人”。耶稣没有简单回应他,而是在那个夜晚,把最奥秘的“道”教导给了他。耶稣的回应极为直接:“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上帝的国。”这句话击中要害,指出信仰不是靠血统、位分、传统的归属,而是靠从上头来的生命更新。从那一刻起,尼哥底母与耶稣的对话,不再是“法利赛人”与“耶稣”的争论,而是一个人对生命起源的困惑与回应。

  二、属灵更新不是“圈内”权利,而是圣灵自由的作为

  耶稣进一步解释:“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从灵生的,就是灵……风随着意思吹,你听见风的响声,却不晓得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凡从圣灵生的,也是如此。”他指出:重生不是律法的延续,不是身份的升级,更不是宗教习惯的深化,而是圣灵带来的不可控、不可掌握、不可计划的属天之重生。

  这是对“圈子”信仰逻辑的根本解构。属灵生命的核心,不在于你是否受过最“正统”的教导,是否出身“神圣的传承”,是否拥有清晰的宗教归属,而在于你是否在圣灵的工作中真正被更新、被翻转、被赋予新的属天生命。

  耶稣的比喻是风——风不属于任何人的“圈子”。风既不接受命令,也不依附结构;风来去自由,不因人的规矩而受限。圣灵的工作也是如此:上帝不将恩典收纳为某个“圈子”的特权,而是照着自己的旨意,把生命赐给一切愿意信的人。

  耶稣甚至公开宣告:“我另外有羊,不是这圈里的;我必须领他们来。”这不仅是对外邦人的宣示,也是对所有信仰群体的内部设限的挑战。耶稣不怕打破人构建的属灵边界,他来正是要照亮人自我设限下的属灵盲区。

  而我们今日是否仍在用“是我们的人”“不是我们的人”来评判谁能得救、谁属主?是否仍以“属灵年资”“讲章语言”“祷告风格”“阅读书单”等归类,不自觉地维护一种“圈子”意识?耶稣启示的“信”,是要我们放弃凭属地标准判断人的属灵生命,而回归圣灵主动更新的奥秘。

  三、爱的本质不属任何“圈子”

  耶稣继续对尼哥底母说:“上帝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这是福音中最清晰的命题,是耶稣亲口讲出的救恩真理。重要的是,这句话不是对外邦群体讲的,不是在山上或会堂中对成千上万的人宣讲的,而是对一位夜间私下来访的法利赛人讲的。这一事实本身已经打破了所有对属灵“圈内圈外”设限的判断。

  耶稣不是来加强人的宗教制度,也不是来围绕信仰建构新的身份特权。他是爱的本体,是上帝圣爱的完全化身,是那位宇宙的基督。他来是要将爱显明,不是局限于某一种族、某一群体、某一宗派、某一语言,而是面向“世人”——包括法利赛人、外邦人、撒玛利亚人、税吏与渔夫,凡愿信的,都不被定罪。

  对福音的误解,往往不是出现在最外在的反对者那里,而是在自以为“明白”的人中间;而耶稣所显明的救恩,恰恰是对自义者的挑战,也是对诚实者的邀请。他所爱的,不是属灵强者,而是愿意在夜间踏出“圈子”、寻问真道的人。

  四、从沉默到行动:尼哥底母的结局与我们的问题

  尼哥底母在《约翰福音》3章的对话后,并未当场回应。他既没有表白信仰,也没有立即归入耶稣门下。他的困惑仍在,沉默也仍在。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被拒绝,也不代表他被排除在福音之外。

  我们最后一次见到尼哥底母,是在《约翰福音》19章。耶稣被钉十字架身亡,在门徒四散之时,正是这位曾在夜间来访的法利赛人,带着约一百斤没药与沉香,按照犹太人的传统为耶稣安葬。他没有大声承认信仰,却以行动做了许多门徒没有做也可能无法做的事情。他可能动用了自己的身份、地位,甚至承担了社群与政权的双重压力,只为使耶稣得到尽可能体面的安葬。

  尼哥底母是否重生了?《约翰福音》的作者并未给予明确回答。但他留下了行动的证据,也留下了开放的可能。对我们来说,这反倒是一种提醒:信仰不是标签,不是口号,也不是“圈内人”对“圈外人”的评判;信仰是愿意在所信之道中付出代价,是在行动中表达自身所属。

  正是这一点,让尼哥底母成为“信”的一种非典型但极有价值的见证。他或许不是我们所想象的“标准门徒”,但他可能是那位“风吹过的人”,是在夜里听见风声,后来又回应风声的那一位。

  (作者系金陵协和神学院教师)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