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劝谏的真空

2025-09-23 作者:王建旭  
来源:作者原创我也要投稿

 微信图片_2025-09-19_063717_957.png

  大卫是以色列历史上最伟大的君王之一,被上帝称为“合他心意的人”,却在巅峰时期陷入与拔示巴通奸和谋杀乌利亚的罪中。值得深思的是,在这场悲剧发生前,似乎无人敢直言劝谏大卫。这一“劝谏真空”的背后,既暴露出当时在大卫身边的臣仆、谋士等对王权的畏惧,以及缺乏“拿单式同工”的勇气与智慧,更揭示了属灵领袖自我警醒的重要性。

  一、犯罪过程中的集体沉默

  在与亚扪人打仗、围攻拉巴的紧张关头,大卫却睡到太阳平西,也没有人敢叫醒他,这是他志向松懈的表现。他认为当时万事顺利,好像一切都要大功告成了,却未意识到“行百里者半九十”(《战国策·秦策》)的危机。大卫在屋顶看见乌利亚的妻子拔示巴后,差人召她入宫,使她怀孕,随后用手段杀害乌利亚,整个过程中没有记载任何臣仆或谋士劝谏过他。约押作为大卫的亲信元帅,虽察觉大卫的意图,但他却选择了执行命令,而非劝谏;另外,是否存在因乌利亚的忠诚勇猛而威胁到他的位置,他因此心生嫉妒,顺水推舟将乌利亚除去,我们不得而知。

  乌利亚是一名忠诚的战士,大卫召他从前线回来,安排他回家享乐,试图掩盖拔示巴怀孕的真相,然而乌利亚拒绝了大卫的安排,坚持与士兵同住,其忠诚与正直本应成为对大卫的谴责和提醒,然而大卫却利用他的品德,使自己进一步陷入罪中。对于乌利亚的忠诚,大卫没有感动,他身边的臣仆、谋士也没有感动,他们不仅向大卫沉默,也向忠诚的乌利亚沉默。这种沉默是受到唯唯诺诺的职场文化影响,凸显在大卫强权之下劝谏的集体消亡。这种集体性的沉默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从大卫移动约柜开始,其实就有了沉默的气氛。移动约柜有明确的规定,为什么没有人提醒大卫?要不是俄别以东给大卫解围,他还能坐在王的位置上吗?

  群体性的沉默不仅助长了大卫的罪恶,也在大卫周围形成“回音壁”,使他只听见附和之声而回避了忠言。他们的沉默固然是对权威的恐惧,但更主要的是缺乏公义之心。如果有公义之心,目睹违背价值观的事情还会不发声吗?

  二、拿单的劝谏

  拿单与大卫的关系紧密,大卫会与他谈自己心中所想。根据《历代志上》29章29节的记载,撒母耳、拿单和迦得共同记录大卫的事迹,表明拿单与大卫有长期密切的关系,既是属灵的顾问,也是历史的记录者。当大卫自以为这件事做得“顺风顺水”的时候,拿单受上帝差遣来到大卫那里讲“富户夺穷人羊羔”的比喻给他听。这个比喻如同当头一棒,惊醒了大卫。

  “君有诤臣,不亡其国;父有诤子,不亡其家。”(《孝经·谏诤》)“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左传·臧僖伯谏观鱼》)大卫之过,已经影响到他治理的民族。从约押对使者的嘱咐内容,可体会出约押、使者都开始没有真言了。而拿单则选择了冒着极大的风险劝谏大卫。他的劝谏很有智慧,乃是从上帝而来,不仅智慧而且公义。然而,有牧师说:弟兄姊妹在教堂里说话比较“刺耳”,缺少拿单的智慧。这位牧者的话对吗?要知道“朋友加的伤痕出于忠诚;仇敌连连亲嘴却是多余”。不能只看拿单劝谏的言语智慧,而忽视了他对真理的捍卫。拿单的劝谏是他对大卫、对民族,更是对上帝忠心的表现。

  有人会问,为什么拿单没有在第一时间站出来制止大卫,而是在事情发生之后才提醒他呢?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分析:一是在乌利亚牺牲之后,哀哭的日子一过,他妻子就被大卫接到宫里,不久生了个儿子,时间上不对,拿单才完全知晓事情的经过;二是等候上帝的旨意,对这件事拿单可能有所耳闻,但应该如何“刺”大卫,他在等待上帝的差遣,而不是任凭自己的义愤行事。

  三、自我警醒亦是自我劝谏

  大卫听了拿单的比喻,义愤填膺地说:“我指着永生的耶和华起誓,行这事的人该死!他必偿还羊羔四倍,因为他行这事,没有怜恤的心。”听到这样不公义的事,大卫振振有词,充满正义。“你就是那人!”拿单的话让大卫哑口无言。

  大卫为什么会堕落到如此的地步呢?“骄傲在败坏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大卫早期很谦卑,如面对扫罗的逼 -/迫,仍然对自己的行为自责。但坐上王位后,他逐渐被权力侵蚀,失去警觉。《诗篇》51章12节说:“求你使我仍得救恩之乐,赐我乐意的灵扶持我。”“仍”字暗示他已经长期失去属灵的敏感。大卫刚刚坐上王位时,非利士人寻索他,他几次都求问上帝,可是在移动约柜时,他没有求问上帝的指引,导致出现意外状况。大卫当时移动约柜的目的之一是贪名,借约柜之名来树立权威,巩固自己的统治。如同以色列人想要借约柜打败非利士人,却使得约柜被掳。乌撒被上帝击杀固然有他自身的原因,但作为组织者的大卫在事情发生后,并没有检讨自己的过失。后来,当大卫把为上帝建造殿宇的心事告诉拿单时,上帝将他的旨意通过拿单转告大卫,不像以前那样直接告诉大卫。此时,他就应该省察自己,为什么上帝不再对他说话了呢?

  自我警醒在教会牧者身上非常重要,也是自己对自己的劝谏。巴拿巴与保罗为马可争吵,保罗能在书信中写出来就证明他省察过自己。对待已经改错的年轻同工,我们的胸襟是否宽广?保罗承认自己的错,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

  “人都说你们好的时候,你们就有祸了。”有人说,一个公司或团体如果“鸦雀无声”,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负责人犯了错误没有人说,做了一个错误决策无人敢提,不是好苗头。大卫的犯罪始于安逸,提醒我们在成功中更需警醒。今天在教会中,我们也要营造敢于直言的环境,而非仅听悦耳之言,由此可避免“劝谏的真空”对教会带来的影响。

  (作者系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基督教川洋教堂信徒)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