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感恩与合一的荣美生命
2025-11-26
作者:归正之光
来源:作者原创我也要投稿

亲爱的弟兄姊妹,在感恩的季节,我们常数算物质的丰富与生活的平稳,但物质丰富的背后是——团队的纷争、人心的内耗、事工的摩擦,甚至在家庭、职场与服侍中感到迷茫重压。哥林多文化背景的团队,正是一群在物质富足却在相爱中贫穷充满的团队。但是他们在纷争中得着不变的应许是“你们原是被召,好与他儿子一同得分!”
亲爱的弟兄姐妹,我们在又一个感恩节来到这个应许面前。若问我们今日的光景,许多人或许不是欢腾的心境,而是疲惫的脚步、繁杂的压力、群体中的紧张、不确定的前途,年岁的累积带来了更多责任,也带来了更多重担。
当疲惫成为常态:深夜加班的办公室,沉默晚餐的家庭餐桌,莫名疏远的亲友群……你是否发现,不知从何时起,我们陷入了一种奇怪的状态——表面平静,内里却充满看不见的张力。
这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从未如此便捷,心灵的靠近却常常显得艰难。
然而书信中告诉我们一件极其宝贵的事:感恩与合一不是建立在我们外在的局面,而是建立在他那不改变的信实。他们有分党、有争执、有各种归属的比较;道德混乱,见证软弱。若按人的角度,他们不值得称赞,也不值得盼望。
但懂得恩典与应许的智者不是先责备;他先举起一盏灯,照向这群软弱的团队——应许我们的那位是信实的。
说说您对“信实应许”的理解
变幻中的信实
人生走下去的路途,我们逐渐会明白一句话:活着,从来不是直线旅程,而是一段被推着、拉着、拽着前行的曲折旅程。
职场的拉扯、家庭的牵绊、人际关系的张力、心里自己和自己打架的声音,常常让人感觉:身心内耗、处处纷争、前路迷茫。
但越是这样的时候,越需要在心里扎下一根钉子:在混乱中保持一颗感恩的心,看见信实的应许,这不是逃避,而是力量。
这不是正能量,而是一种穿越苦难后的智慧。这篇文章,我们从不同路径谈谈感恩:文化、哲学、心理学的人生洞察+改革宗传统的“信实”思想。
愿你读完,有被托住的感觉。
护理是托起我引带我坚固我拥抱我的那那位从来不曾离开我!2变幻中孤独的心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场景?职场里,我们不自觉站队;家庭中,为琐事固执己见;甚至朋友圈,也会因观点不同而暗生隔阂。这种无处不在的“站队思维”,让我们把大量精力耗费在无形的内耗中。表面上,“孤独的心灵”与“纷争的心灵”一个向内收缩,一个向外攻击,表现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但拨开表象,它们的核心是同一种灵魂的伤口——与源头断开连接后,因饥渴而产生的扭曲。
它们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同点如下:
1.共同根源:与“爱的源头”失联的孤儿感
孤独的心灵感到与人失联,其深层是感到与神失联。它认为自己不被看见、不被接纳,本质上是一种“灵性的孤儿”心态,觉得自己在宇宙中是孤身一人。
纷争的心灵感到与人为敌,其深层同样是感到需要靠自己争夺资源、捍卫真理。它用攻击或站队来寻找归属和重要性,本质上也是一种“灵性的孤儿”在为自己建造一个替代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家”。
两者都源于一种根本性的迷失:忘记了“我们原是蒙召,为要与他*儿子一同得分”(林*前1:9)——我们本有一个永不隔绝的家。
2.共同表现:自我构建的破碎围墙
孤独的心灵筑起围墙,是为了保护脆弱的自我,不让别人进来,以免受伤。
纷争的心灵筑起围墙,是为了界定阵营,划清“我”与“你”的界限,以便攻击或防御。
这两堵墙的材料不同,但功能一样:它们都阻断了爱的流动,都宣告“我只能靠自己”。围墙之内,只有回音,没有对话;只有投射,没有真实的彼此。
3.共同饥渴:对真正归属与价值的扭曲追求孤独的心灵放弃追求,但内心的渴望并未熄灭,只是被压抑,转化为无声的叹息和内心的空洞。
纷争的心灵则在错误的地方疯狂寻找,通过“属保罗”、“属亚波罗”这样的标签,试图在一个小团体里找到身份和价值。
它们都在呐喊:“我在哪里属于?我是谁?”一个用退缩来回答:“我不属于任何地方。”另一个用纷争来回答:“我属于这个阵营,反对那个阵营。”两者都错过了在基督里那超越一切标签的、根本的身份与归属。
4.共同解药:回归那唯一的“中心”
哥林多教会的纷争,其解药不是“努力合一”,而是共同转向他的应许里。他给纷争之人当头棒喝:“在他里面互为肢体是可以分开的吗?”
对于孤独的心灵,这声呼召是邀请:“来吧,你的孤独已在他的十*架上被击碎。你永不是孤儿,你是他的儿女。”
小结:
孤独与纷争,是同一棵“自我为中心”之树上结出的两种苦果。
孤独是“无声的纷争”,是与世界、与他人、与自己的冷战。
纷争是“喧嚣的孤独”,是在人群中用噪音来掩盖内心空洞的呐喊。
只有在爱的源头里,隔绝的墙才能坍塌,纷争的武器才能放下,两颗破碎的心才能发现,他们最终的渴望,原来是同一个归宿
如何走出孤独与纷争,感恩到合一有多远的距离?
信实应许中感恩的心
人生拥有感恩的心,是遇见恩典后奔跑的动力源泉!人生的纷争与压力,很大一部分是内心失衡引发的:别人的评价一句就把你击倒家庭的矛盾一句就让你彻夜难眠职场的纠纷一个眼神就让你魂不守舍
但文化告诉我们:外物不能决定人的心,人的心反而能决定外物对你的力量。我们的传统中也有类似的表述:“人最大的自由,是在最不自由的环境中,仍能选择自己的态度。”智慧不谋而合:真正的力量,是内里生出的平安,而不是外界给的顺遂。当心安定,纷争只是风声;当心稳固,压力就变成动力。
哲学与心理学:看见“纷争的本质”,你就不会被吞没。多数人以为纷争来自别人:“是他先对我不好”、“是他误会我”、“是他们不理解我”。
但不论古代哲学还是现代心理学,都指出一个共同本质:纷争的根源多半不在对方,而在我们如何解释对方。心理学称之为“认知偏差”;哲学称之为“自我中心的投射”。而改革宗传统很坦率地说:“人的问题,常常先是心的问题;外在的混乱只是内在的放大。”
当我们说“我看不惯他”的时候,其实在说“我想让他按照我的方式变得更像我”。当我们觉得“别人针对我”的时候,也可能只是因为自己累了、心虚了、怕了。你不知道别人经历了什么,但你能知道自己的心是不是过度饥渴、过度敏感、过度疲累。
所以,感恩不是一种情绪;感恩是一种视角的转变:从“别人让我不舒服”,转向“我怎样重新看这件事”。这是一种高度。一种自由。一种智慧。
“人生最稳固的安全感,不来自环境,而来自那份‘被呼召’的意义感。”这样的观点很简单却深刻:
1.人不是被环境推动,而是被价值牵引。你越相信你的人生有被托住,你就越不害怕混乱。
2.稳定不是来自“事情顺利”,而是来自“有人比我更信实”。就像心理弹性(resilience)说的:有安全感的人,不是因为环境完美,而是因为内在有一根柱子。
3.人如果知道自己“不是孤军作战”,就不会被生活打垮。
你为什么能在压力下依然坚持?为什么能在内耗后依然前行?为什么在纷争里依然愿意修复关系?
因为你知道:你不是孤身一人。你的价值不是别人给的,也不是环境决定的。文化语言可以称它为“天命”;哲学语言可以称之为“人生的意义和召唤”;心理学语言称之为“自我确定性”;改革宗思想称之为“信实的托住”。
不论你用什么词汇,它所指向的都是同一件事:
你被赋予了生命中不可取代的位置;你被呼唤去活出独一无二的价值;因此,你不必因外界的纷争而失去自己。在哪里能找回感恩的心,在怎样的恩典里才可以凡事感恩?
4感恩节回望过去展望未来更认识当下的自己
三个直击心灵的问题:真正重要的是什么?谁才是你生命的根基?你究竟为了什么而活?
这些问题,像一束光,照进了我们因纷争而迷茫的心灵。
特别是步入中年,当生活的重压从四面八方袭来——事业瓶颈、家庭责任、健康预警,我们更容易在焦虑中抓住各种“救命稻草”:可能是某个成功学的标签,可能是某个圈子的认同,也可能是自我证明的执念。
但所有这些,都无法给我们真正的安顿。智者提醒我们一个被遗忘的真相:我们被邀请进入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生命连接。这种连接不建立在任何外在标签上,而是基于那最本质的爱与信实。
就像一艘船,无论风浪多大,只要锚牢牢固定在海床,就不会随波逐流。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与那更大、更永恒的意义相连时,眼前的名利得失、人际摩擦、观点对立,突然就失去了掌控我们的力量。
活出自由的实际路径
重新定锚每天花片刻安静时光,提醒自己:你的价值不取决于他人的评价,不依赖于某个圈子的认同。你本身就拥有不可替代的珍贵。
超越站队当下次想要为“我是对的”而争辩时,先问自己:这真的那么重要吗?还是我更渴望被看见、被认可?
修复从近处开始一句真诚的赞赏,一次放下手机的倾听,一个主动和解的微笑。这些微小的行动,拥有打破僵局的力量。
在给予中得自由尝试不再计算“谁付出更多”,而是体验无条件给予带来的心灵释放。你会发现,当你不再期待回报,关系反而变得简单而美好。
结语:回到生命的本真
在这个感恩的季节,也许我们最该感谢的,是那份始终不离不弃的信实之爱——它让我们在纷扰中仍有平静的可能,在分裂中仍有合一的盼望。
无论你正经历什么,请记得:你被邀请进入的,是一种更深、更真实的生命连接。从这里出发,我们才能在人世间的所有张力中,活出不撕裂、不内耗的自由人生。①感恩不是看见光明,而是决定不被黑暗吞没。②感恩不是说“我一切都好”,而是说“尽管如此,我仍愿意相信”。③感恩不是逃避纷争,而是以清醒的心、稳定的价值、深沉的爱去面对。愿你在混乱中,看见“被托住的力量”世界会乱,关系会紧,压力会凶,内耗会来,但那些心里有“被托住的人”,始终能用一种温柔但坚定的方式活下去。
因为我们知道:真正让人有力量的,不是外面的顺境,而是里面那份“不变的信实”。
愿你在这个感恩节,学会与纷争和解,在压力里稳住心,在迷茫中仍然向光,在所有不确定之间,找到那份让你“稳如磐石”的呼召感与价值感。后记:当我被误解时,让我看见你管教的手;当我想报复时,让我想起你赦免的恩。"愿我们都能在彼此接纳饶恕祝福中,遇见更辽阔的恩典,遇见信实的应许。

[ 赞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