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今生,指向永恒

超越今生,指向永恒
亲爱的弟兄姐妹,我们是否曾在信仰中遭遇这样的时刻。有人用今生的逻辑衡量属天的奥秘,用有限的认知否定无限的真理?
在路加福音 20 章 27 至 38 节,撒都该人就带着这样的“难题”来到耶稣面前。他们否认复活的事,却故意引用摩西律法中“兄弟为兄立后”的规定,编造了 “七兄弟娶同一妇人,死后复活归谁为妻”的场景,试图让耶稣陷入两难,以此推翻复活的真理。
但撒都该人的刁难,恰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口。让我们看见人对“复活”的认知常常被困在今生的框架里,也让耶稣有机会向我们显明:复活不是“今生的重复”,而是“永恒的更新”;不是“属地的延续”,而是“属天的开启”。今天,我们就从这段经文出发,一同探寻复活真理的核心,以及它对我们今生生活的指引。
一、以属地的眼光,局限属天真理
撒都该人的问题,看似是“婚姻归属”的伦理难题,实则暴露了他们对复活真理的两大认知偏差:
1. 把 “复活后的生命” 等同于 “今生的生命”
撒都该人假设,复活后人们依然要延续今生的婚姻制度,所以才会纠结“妇人死后,归哪个兄弟”。但他们忘了,神的创造有“今生”与“来世”的区别:今生是暂时的、有限的,需要婚姻、家庭等制度来维系秩序;而来世是永恒的、完美的,是我们与神完全联合的生命状态,不再需要今生的有限制度。
就像耶稣后来提醒的:“这世界的人有娶有嫁;惟有算为配得那世界,与从死里复活的人也不娶也不嫁”。“这世界” 的规则,本就不适用于 “那世界”,用今生的婚姻逻辑追问复活后的关系,就像用鱼缸的尺寸衡量大海的广阔,注定无法触及真理的本质。
2. 把 “神的大能” 局限于 “人的理性”
撒都该人否认复活,本质上是不信神能让死人复活。他们用自己的理性判断 “不可能”,却忽略了神是“使无变为有、使死人复活”的神。摩西律法中“兄弟立后”的规定,本是神对今生家庭秩序的怜悯安排,却被他们当作否定复活的“武器”。这是用神的恩典,质疑神的大能;用暂时的启示,否定永恒的应许。
耶稣的回应,正是要拆穿这种认知的局限:复活不是 “今生逻辑的延伸”,而是“神大能的新创造”;不是“人的理性能完全测透的”,却是“神的话语所确证的”。
二、紧握复活核心,揭示永恒真理
面对撒都该人的质疑,耶稣没有陷入他们的框架,而是直接指向复活真理的核心,给我们两个不可动摇的应许:
1. 复活后的生命:超越死亡,成为神的儿子
耶稣说:“他们不能再死,和天使一样;既是复活的人,就为神的儿子”。这句话告诉我们,复活不是“肉身的简单复原”,而是“生命本质的更新”:
不再有死亡:今生的生命被死亡辖制,但复活后的生命是“不能再死”的,因为它扎根在永恒的神里面,死亡的权势已被耶稣的复活彻底败坏;像天使一样:不是指“没有情感”,而是指“脱离了今生的软弱与局限”,不再有疾病、痛苦、纷争,只专注于荣耀神、服事神。
成为神的儿子:这是复活的终极意义,我们不再只是“罪人”,而是因信与复活的耶稣联合,被神称为 “儿子”,得着儿女的名分,享受与神永远的同在。这就是复活的美好:它不是 “回到过去”,而是 “进入未来”;不是“修复今生的残缺”,而是“得着永恒的完美”。
2. 神是活人的神:复活的终极确据
为了进一步印证复活的真实性,耶稣引用了摩西在“荆棘篇”中的记载:“主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耶稣的逻辑很清晰:神从不称自己是“死人的神”,而是“活人的神”,如果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在神那里已经 “彻底消失”,神就不会这样称呼自己;这三位先祖虽然肉身已死,但在神的眼中,他们是 “活的”,因为神早已预定他们要在复活中得着永恒的生命。神的应许不随人的肉身死亡而失效,反而要在复活中完全成就。
所以,“神是活人的神” 这句话,就是复活的终极确据:神既然顾念祂的百姓,就必成就 “使死人复活” 的应许;因为祂的爱不被死亡隔绝,祂的信实不被时间限制。
三、扎根复活真理,活出永恒盼望
复活的真理不只是“将来的盼望”,更是“今生的力量”。当我们真正相信耶稣所揭示的复活真理,我们的生活就会有三个重要的转变:
1. 价值排序:不再执着于 “今生的短暂”,而是追求 “永恒的长存”
如果复活后我们要“成为神的儿子”,要进入“不能再死”的永恒,那么今生的名利、地位、财富,就不再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就像保罗所说:“我为祂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保罗讲这句话,不是在否定今生的美好,而是知道“那世界”的荣耀,远胜过今生的一切。
生活中,我们可以这样实践:
面对工作:不只为薪水努力,更要在工作中荣耀神,服事身边的人;
面对财富:不沉迷于积累,而是甘心奉献,帮助有需要的人,让财富成为荣耀神的工具;
面对关系:珍惜今生的亲情、友情、爱情,但不把这些关系当作终极的依靠,而是将一切交托给神。
2. 看待婚姻:珍惜今生的恩典,指向永恒的盼望
耶稣说复活后“不娶不嫁”,不是否定婚姻的价值,而是告诉我们:婚姻是神给“这世界”的恩典,是为了让我们在今生彼此相爱、互相扶持,荣耀神;但婚姻不是永恒的,永恒中我们与神的联合,才是最亲密、最完美的关系。
所以,已婚的弟兄姐妹,要在婚姻中活出基督的爱,彼此包容、彼此顺服,让婚姻成为见证神恩典的窗口;未婚的弟兄姐妹,不要焦虑于婚姻的得失,而是先追求与神的亲密,相信神会在最合适的时间,为我们预备最美的恩典。无论是否结婚,我们的终极盼望都不在婚姻里,而在复活后的永恒里。
3. 面对死亡:不再恐惧,而是带着盼望前行
很多人害怕死亡,是因为觉得死亡是“终点”,是“永远的失去”。但复活的真理告诉我们:死亡不是“终点”,而是“转折点”,是从“今生的有限”进入“永恒的无限”,从“暂时的苦难” 进入“永远的安息”。
当我们知道 “神是活人的神”,知道我们在神那里有复活的应许,就能像保罗一样说:“我正在两难之间,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这种对死亡的坦然,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积极的盼望”,因为我们知道,离开世界不是失去,而是回到永恒的家乡,与爱我们的神永远同在。
结语:亲爱的弟兄姐妹,撒都该人的质疑早已被耶稣的真理拆穿,而复活的真理,至今仍在坚固我们的信心。今天,我们不必再为“复活后会怎样”的难题纠结,因为耶稣已经告诉我们:复活后的生命是超越死亡的,是成为神儿子的,是与神永远同在的;而神是活人的神,祂的应许必定成就。
愿我们从此刻开始,扎根在复活的真理上:不再被今生的局限捆绑,不再被死亡的恐惧辖制,而是带着对“那世界”的盼望,在今生活出配得永恒的生命;爱神、爱人,荣耀神,直到我们在复活中见祂的荣面,永远与祂同在。阿们!
【作者简介】 骆颂恩:雅博网作者。上海松江人,生于一九六一年,籍贯浙江诸暨。自幼受父亲的影响,蒙恩成为基督的跟随者。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福音广播”成了我学习圣经的启蒙老师……八十年代末,参加过上海华东神学院(一年制)的培训学习,九0年八月回到本区教会作义工传道,直至二00一年三月被按立为该区教会长老,并作专职传道至今。于二00五年九月返校,再就读一年神学,获取了神学专科学历。二00八年至二0一0年,就读于上海电视大学的“行政管理”专科,并获得大专学历。不惑之年的学习生活,使我惊喜地经历到与童年时代不一样的人生体验,让我更珍惜自己的学习成果,为主所用。笔者比较倾注于“归正神学”,因它给了我更坚定的信心和勇气,走侍奉神的道路。